苏力(朱苏力),男,江苏人,1955年生于合肥。当过军人、工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律学士学位;1985年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去美国留学,先后获LL.M(商法和税法)M.A(美国法律制度)和PH.D(法律交叉学科研究)学位。1992年回国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法律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论文20余篇,以及译著《法律的运作行为》(合译,1994)、《法理学问题》(1994)、《宪政与分权》(即出)。
“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主 编梁治平 本书内容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
①通过例子让大家了解中国目前适用法律的现状 [大量由外引进的法律由于在中国缺少社会基础,导致了大量的类似秋菊的案子频发。] ②说清楚秋菊的困惑 [另一个书中的例子《被告山杠爷》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爷爷问村中唯一学习法律的孙子,法律是为谁定...
评分第一次看苏力的作品是《走不出的风景》。当时是在高中,简单地翻了一下这本书,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如今的我走到法律的门前,作为刚入门的小鲜肉,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把它仔细读完,既满足又欣喜。 第一次上法理课,老师说虽然我们会有中国法...
评分《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确实极大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深入得思考法学学术性的问题。而在思考之后,我对有些问题依然迷茫,对于苏力先生的一些观点不免有些怀疑。 在论及“法律创新”问题的时候,文中提到:“要鼓励制度创新,而且这种创新源于人民”。而之后又提...
评分难得在法学日益专门化、技术化与强调法教义学的今天,可以有一种描述中国问题、多学科对话的尝试,法学是应该退居一隅,安心做一门专业的技术,自说自话自得其乐,闷声发财,还是在多学科交融中相互对话,尝试去解释当下的社会种种问题?似乎20世纪以降,除了马克斯韦伯...
评分很多人提起法国的时候,总是说,它很像中国,甚至有人称它为欧洲的中国。的确,是的,在浪漫激情的革命方面。中国自清朝开始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大门之后,开始醒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更有激进者提出要“全盘西化”。在市场经济的...
法律是动态的过程,因时因地而变,是那种细微而缓慢的变化.颠覆性的改变必然带来庞大的社会问题,甚至经济动荡.国内的法学家们总喜欢横向作比较法分析,其实纵向的历史性的法律分析对中国现状的改善更具有现实意义.
评分法学界的杠把子之一。
评分见苏力老师,是前年六月的毕业季,听他“漫谈”,谈走不出的风景。其间问了他一个有关法学教育的问题,但现在已记不得他给出的答案了。断断续续地读完这本书,才觉得十多年过去了法治依然是中国人的“乡愁”,书中跨学科的法学研究进路或许给出了别样的“消愁之技”。法律学术很多时候是一门地方性知识,苏力老师着眼于本土资源的阐释,虽外界也有质疑之声,但就像序言里问的“什么是你的贡献”,有时候我们只需要用行动来做出回答吧。在这一点上,苏力老师做到了。
评分消灭“在读”。在pad里躺了五个月,总算翻完了。作为法学外行,觉得这本书写的非常好,非常适合做经学思想史的人读。他的本土化指向保守主义,思路的倾向性明显,也为此被一些人诟病。但在具体问题上,确实显出细致的功夫和准确的观察,90年代就有了如此曲折深刻的思想,为什么贺卫方在今天仍然有市场?
评分法律是动态的过程,因时因地而变,是那种细微而缓慢的变化.颠覆性的改变必然带来庞大的社会问题,甚至经济动荡.国内的法学家们总喜欢横向作比较法分析,其实纵向的历史性的法律分析对中国现状的改善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