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苏力
出品人:
页数:332
译者:
出版时间:2004-3
价格:24.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62015048
丛书系列:法律文化研究文丛
图书标签:
  • 法学
  • 苏力
  • 法律
  • 法理学
  • 本土资源
  • 法社会学
  • 法律社会学
  • 法治
  • 法治
  • 本土资源
  • 法律
  • 社会
  • 文化
  • 传统
  • 制度
  • 实践
  • 治理
  • 权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主 编梁治平 本书内容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

作者简介

苏力(朱苏力),男,江苏人,1955年生于合肥。当过军人、工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律学士学位;1985年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去美国留学,先后获LL.M(商法和税法)M.A(美国法律制度)和PH.D(法律交叉学科研究)学位。1992年回国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法律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论文20余篇,以及译著《法律的运作行为》(合译,1994)、《法理学问题》(1994)、《宪政与分权》(即出)。

目录信息

目录

什么是你的贡献?(自序)
致谢
第一编 变法与法治
变法,法治及本土资源
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
附录:从文学艺术作品来研究法律与社会?
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
再论法律规避
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法律?
市场经济对立法的启示
市场经济形成中的犯罪违法现象
第二编 司法问题研究
论法律活动的专门化
关于抗辩制改革
《秋菊打官司》的官司、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
附录:关于贾桂花案件的几个民法问题
第三编 法学研究的规范化
法学研究的规范化、法学传统与本土化
什么是法理学?
读《走向权利的时代》
读劳伦斯・却伯的《美国宪法》
后现代思潮与中国法学和法制
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思考
附录:美国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对我们的启发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难得在法学日益专门化、技术化与强调法教义学的今天,可以有一种描述中国问题、多学科对话的尝试,法学是应该退居一隅,安心做一门专业的技术,自说自话自得其乐,闷声发财,还是在多学科交融中相互对话,尝试去解释当下的社会种种问题?似乎20世纪以降,除了马克斯韦伯...  

评分

前半部分很好,把我偏右的思想带回去了一点保守,但是后半本感觉不是很新颖,可能书是二十年前,以前应该有前瞻性,苏力还是很厉害的法学家  

评分

我认为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这本著作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并不是为了向读者证明作者的某些学术观点而进行的论证,而是用三大编的内容说明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法制时,要积极并合理的利用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以及在利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就是说,本...  

评分

(摘自一个迅速编完遂被教授从头批到尾不严谨没逻辑缺出处的读书报告) 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问题是有法不依,许多法律在制定后难以得到很好的执行。除了立法、司法机构自身的不足以及法律共同体的弱势,这一问题还常常被归因于社会的法制环境不好,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苏力教授...  

评分

第一次看苏力的作品是《走不出的风景》。当时是在高中,简单地翻了一下这本书,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如今的我走到法律的门前,作为刚入门的小鲜肉,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把它仔细读完,既满足又欣喜。 第一次上法理课,老师说虽然我们会有中国法...  

用户评价

评分

精简而又叙述平滑的论文集,内涵深邃。十八小时的火车上,看完的第三本书。

评分

苏力的FANS

评分

应该讲这本书其实是一种贴近实务的尝试,所以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是有必要先去了解苏力的哲学观的。以山杠爷为例,苏力认为这是法律侵占乡民治权,但同时又没能为所有“错误行为”提供可行的处理方案所导致的,即现代性的法律未能解决前现代的问题,出现了治理空白。这一结论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前提,即“前现代的问题应该得到‘妥善’解决”,比如不履行赡养责任应该得到惩罚。问题在于,现代化的视角认为,通过法律改造社会本身就是体现在对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取舍地解决上的,比如不履行赡养责任虐待父母应该是民诉案件,(本来就)不应该由政府直接管理。苏力所做的尝试,其实是通过统一的“圆滑”前提推导出差异化的地方知识的合理性,要评价这本书或是评价苏力整个人的思想,我个人认为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评分

难得在法学日益专门化、技术化与强调法教义学的今天,可以有一种描述中国问题、多学科对话的尝试,可是看完后仍然无法看到传统或本土、民间如何能促进法治,传统能否孕育出市场经济、法治传统,值得怀疑。而一些地方经验、规避现有规范的尝试,被视为有益的资源时,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其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外来的市场效益、法治精神等西化的标准,并具有在本土的可推广性,但是如果这也是一种本土资源的话,那么本土似乎就成了一个大框子。但是实际上后来作者在谈及法律职业的专门化、法学教育的展望时,背后的蓝本明显是美国法学院,此时本土资源又在何方?

评分

苏力的FAN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