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页23称长孙观为孝文帝改降五等中异姓诸王中未降爵的仅有一例, “即使是这个特例,也仅限于长孙观一世,其子冀归,‘六岁袭爵,降为公。’” 按此说疑误。鄙意以为长孙观的不降爵、长孙冀归的降爵,应是指孝文帝朝之前的异姓王袭爵过程...
评分中国自秦以来的皇权专制,大家都已经不陌生了。但是,布衣和皇帝之间的阶层,也就是贵族,或者说门阀,一般还隐形于大众读者的兴趣之外。 相关的历史研究其实已经不少,不过大众读者明显对皇帝、权臣、将领的个人发家史兴趣更浓,对历史的关注多聚焦于某些人物,进而把它当做...
评分全书的升华集中在最末一章,一下子把作者论述的格局提高了。 本书第一章通过分析“改降五等”与“分定姓族”等相关事项指出,北魏王朝实际上经历了贵族政治——宗王政治——皇权政治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汉人士族与鲜卑大族都被统合到了北魏的门阀体制之中,然而却又孕育着埋葬...
评分中国自秦以来的皇权专制,大家都已经不陌生了。但是,布衣和皇帝之间的阶层,也就是贵族,或者说门阀,一般还隐形于大众读者的兴趣之外。 相关的历史研究其实已经不少,不过大众读者明显对皇帝、权臣、将领的个人发家史兴趣更浓,对历史的关注多聚焦于某些人物,进而把它当做...
评分《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页23称长孙观为孝文帝改降五等中异姓诸王中未降爵的仅有一例, “即使是这个特例,也仅限于长孙观一世,其子冀归,‘六岁袭爵,降为公。’” 按此说疑误。鄙意以为长孙观的不降爵、长孙冀归的降爵,应是指孝文帝朝之前的异姓王袭爵过程...
作者认为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才是北朝政治的本质,故世家大族的发展与皇权的涨落形成密切关系,太和改制本意是将鲜卑贵族与汉族士人整合到统一体制之中,如“四姓”的产生,便是孝文帝根据汉魏以来汉族士人品评门第的传统,而确立的一个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外戚婚姻集团。但此举也造成北魏官僚体制出现了文武分途、重文轻武、士庶分途,进而造成后期文武之争等严重政治问题。且北魏后期,高门大姓的盛极一时与地方豪强的逐渐衰落形成强烈反差,而后者正是前者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正因为如此,魏齐之际诸豪并起的局面已非汉魏之际的情形,豪强只能依托于武力强大者构建统一的中央政权。本书以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及《关东风俗传》所以记载的河北大族作为个案研究。总之北朝社会“门阀化”带来了北朝世家大族士族的官僚化,开启了隋唐官僚制帝国
评分相关史料不圆熟
评分2.5星
评分以“世家大族”为题 背后却聚焦于北朝皇权·官僚政治的复兴:北魏中期以来 带有内亚特征的爵本位政治结构逐渐让位于华夏色彩的皇权政治 “四姓”诸族被定为士族高门的核心原因在于皇权与华夏官僚的权力共谋 高门的根基早已不在乡里 而是出自北魏帝王的侧近宫闱;河阴乱后 残存于地方的士门武装割据化 纵横于北方各人群之间却无力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势力 其最终结局是彻底地符号化 随着隋唐兴起而次第消失;此书带有着田先生对于南北朝史的独到思考 即跳出中日受马克思史观影响的理论框架 纯以政治的眼光重审中古史 以皇权官僚说反驳贵族封建说 以波折变态说反驳历史分期说;作者行文也颇类田先生 对于各人群的行为动机与政治利益分析得丝丝入扣 十分精彩!
评分我承认我没有读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