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论
第一章 “文”的自觉与“人”的形上话题
一 道家哲人的“人文悲怀”
二 继“周文”来而又绝“周文”去的
“人文”话题
三 人的形上话题的道体论路向
第二章 道体论形而上学难题的结构分析
一 道体论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二 心、言一体的“能―所”结构
三 心、言一体的“思域语境”
第三章 知性的破产:道体无明
一 “建常”:道体论思域语境的名相化
二 “道术裂”:道体论的三大“存在论”
悖论
三 “不可道”:言说“能―所”结构的
瓦解
第四章 知性的再度破产:心体无明
一 心体的自省:“自我”的发现
二 “我思”之“我”不可得
三 “我思”之“思”的“非自在”
第五章 道体论形而上学的“德性价值论”底色
一 “辩无胜”与“知止”:由知性的不完备到
人生有限性的贞认
二 “安命”与“复命”:命运的自觉与
自觉的命运
三 “无思无虑始知道”与“有真人而后
有真知”
四 “无”之意义的初始领悟
第六章 纯粹心体:“心无同一”的心斋之路
一 意向性悬解:在智的批判中贞问纯心
二 绽开于“心无同一”中的“无”的意义
三 “灵台有持”:内在意向性的自我贞定
第七章 主体存在“无待性”的价值觉识
一 由“我”而“吾”:无待主体的发现
二 无待主体的“应然”的价值觉解
三 “无”的意义:存在的无待性
第八章“立德明道”:绽开于“行 在同一”中的道德原理
一 “智彻为德”:由纯心到德性
二 “损之又损”:由“心 无同一”到“行在同一”
三 “立德明道”:道德的命意
四 “无”的意义:作为道德之质的“无为而无不为”
五 纯粹实践理性的三条基本原理
第九章“天放”自由主体:“真人”的性相
一 “命曰天放”:人的存在的自由本性
二 自在自为:在无色与形色张力中的“圣”
三 恒常质朴之性:“贵我而不失于变”的道德命体
四 内真 上善 至美:自由主体的价值存在
五“独有之人”:自由主体的人格世相
第十章 面向虚灵的真实:“众妙之门”与“不言之言”
一 “众妙之门”:通向“虚灵的真实’的觉知结构
二 无言的心缘神契:道体论形而上学语境的本己性
三 “卮言日出”:“言无同一”的不言之言
第十一章 无的意义的归旨(一):“道法自然”
一 在“不是什么”的“无”之否定性
意义上诠证的“道”
二 在“只是自己”的“无”之肯定性
意义上诠证的“道”
三 “道法自然”:存在的本真在于
自性律动
第十二章 无的意义的归旨(二):“道生万物”
一 “有生于无”:自性缘在的生生徼向
二 “万物生于有”:无处不在的绝对
能在性
三 “命体”之“正”:道体的“价值”
意味
第十三章 自我的眷注:道体论与存在论的
比较视域
第十四章 殊途同归的玄慧:从理性的幻相到道德
价值论的归趣
一 在“自我”之“唯一性’中为“形而上学”揭迷
二 由“自我”的“不可知”的理性幻相所绽
开的“智的直观”
三 在理性批判的殊途上同归于由“观”而
“德”的话题
四 在道德价值论中完成“先天综合判断”的
终解
五 自由主体:道德命意上的共同话题
六 附:以“有限”取代“应当”且与老庄
无缘的“此在”
第十五章 自我的纯粹意向性:“现象学悬置”与“心斋”
一 “先验主体”:康德的遗产与胡塞尔先验现象
学之主题
二 “本质直观”与“无欲之观”以及“悬置”
与“绝弃”
三 基于“直观”的本体论眷注:“意向性”与
‘有欲之观’
四 同趣的纯粹自我所展现的意义与价值
关怀的异趣
第十六章 评价:形上眷注的主体自觉与文化偏至
一 义理系统的检视
二 方法系统的检视
三 价值错位的文化偏至及其启示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