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哈德·施林克,1944年生。在海德堡及柏林学习法律。1992年起任柏林洪堡大学法学教授,并兼任北莱-威州宪法法官。又是作家,曾出版小说多种,其中以《朗读者》最为著名,是首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排行冠军的德国小说。
《生死朗读》以叙事人米夏尔・白格的视角记录了纳粹集中营女看守汉娜・ 史密芝的个人史。米夏尔15岁时遇见36岁的汉娜,两人保持了一段有畸形色彩的性爱关系。正在热烈之时,汉娜却神秘失踪了,唯剩下米夏尔怅然若失。汉娜是个情绪不稳定的女人,喜欢听米夏尔为她朗读文学书籍,除此之外米夏尔对汉娜几乎一无所知。直至米夏尔升入大学,作为法律系学生参与法庭实习,在旁听审判纳粹集中营罪犯时,方知汉娜的真实身份。
如果说少年时对汉娜母性的畸恋仅是一段插曲,那么对汉娜的审讯则影响了米夏尔的一生。悲剧是出其不意地揭开的。在法庭上,面对证据――――一份至关重要的、向纳粹上司的报告,法官要求汉娜作笔迹鉴定。为了不暴露自己是个文盲,她居然承认是自己撰写了那份报告,从而成为二战末期一场犹太人悲剧的责任承担者,被判处终身监禁,18年后被赦免。18年中米夏尔经历了种种变迁,仍关注着狱中的汉娜,并给她寄去了一卷又一卷他朗读的文学名著录音带。不料,在汉娜出狱的前一天,她却以自缢的方式在黎明时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07年4月24日 读书笔记 德国小说《朗读者》 译林出版社版本的《朗读者》,很有意思,书的最后两页,附了一列问答题,关于这本书的思想内涵。这书我读过了,只一遍,有没有领会充分,不知道,姑且把题做答一遍,作为阅读后的读书笔记,也愿和读过此书的朋友探讨。 1。在什么...
评分 评分从小说到银幕的颠簸旅程中,经常丢失一些作者的东西,又经常夹带进编剧和导演的私货。原作者经常丢失的东西,是“感觉”,文字所呈现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银幕上只有前二者可以得到满足乃至大大的满足,可是对于后三者的表现,技术尚不到位,乏善...
评分小说《朗读者》,对汉娜的审判过程中,出现了一对母女,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女儿在战后写了一本书,成为了审判和定罪汉娜的证据。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和曾经爱过汉娜的少年米夏•伯格,当他读到了那本幸存者写下的见证之书时,却觉得那本书仿佛是“身外之物”。他毫不掩饰对这...
完美的作品 深不见底 那一颗星别误会 扣在那该死的序言 以后读小说可千万不能再读序了 完全是剧透
评分我自己不喜欢而已
评分比后来的钱定平译本好多了。不知为何译林出版社后来换了译本。
评分看过电影再来看书,感觉完全没法集中注意力。虽然很薄,还是跳着读了。够了。
评分当天变长的时候,我读的时间也长些,为的是在黄昏时与她上床。当她在我怀里入睡,院子里的锯木声沉默下来,乌鸦在唱歌,厨房里也只剩下越来越淡的和越来越黯的颜色时,我也沉浸在无限幸福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