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東
吳曉東,1965年3月生,黑龍江省勃利縣人。1984年至1994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獲博士學位,1994年留在北京大學中文係現代文學教研室教至今。1996、1998、1999年分彆赴日本、新加坡、韓國方學與講學。主要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小說、中國小說、中國現代詩歌、外國現代主義小說等課程。
主要著述如下:
《彩色插圖中國文學史》(與錢理群等閤著),中國和平齣版社,1995年。
《陽光與苦難》,文匯齣版社,1998年。
《20世紀中國文學名作導讀・詩歌捲》,文本教育齣版社,1998年。
《中國淪陷區文學大係・詩歌捲》、廣西教育齣版社,1999年。
《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安徽教育齣版社,2000年。
《中國現代文學史》(與程光煒等閤著),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記憶的神話》,新世界齣版社,2001年。
《20世紀外國文學專題》,北京大學齣版社,2002年。
《20世紀外國文學作品選》,北京大學齣版社,2002年。
《鏡花水月世界》,文本教育齣版社,2003年。
迴顧剛剛逝去的20世紀文學,冠以經典的蓋棺論定或許言之尚早。但吳曉東在經大講壇上推崇的從卡夫卡到昆德拉這九位小說傢,卻無疑稱得上大師;他在課堂上選作闡釋分析對象的九篇作品也已經或終將被證明為不朽。因此,吳曉東對他心儀小說傢的獨具慧眼的研究、對他欣賞 小說的彆有會心的解讀,不失為一種對20世紀現代派文學的迴顧和盤點。雖然作者無意經營小說史的契約,但其宏闊視野卻有助於我們對百年文學脈絡的整體關照和把握,進而領悟已經過去的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最復雜的一個世紀”對小說傢及小說形式的深層影響,以及為什麼20世紀的小說令人感到“閱讀不再是一種消遣和享受;閱讀已成為嚴肅的甚至痛苦的儀式”。
这本书是根据吴晓东在北大开设的“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选讲”课的讲稿整理而成,和《与鲁迅相遇》同属于“三联讲坛”这一系列。此书可以说是我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方面的启蒙书,对我影响甚大。 通过阅读此书,对原本很陌生的西方现代文学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評分昨天硬撑着把《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的最后一章看完 一个月前老大还在济南的时候,我就已经几乎看完了 然而他走以后,这本书被我一直丢到昨天 我一直不认为可以不靠解读就能读懂当代小说,我还没有这个天赋。这也是我这些年来读小说得出...
評分这本书揭示了很多我过去读小说没读出的东西,以下只是一点而已,故还在精读中,且力荐之。 近段时间对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领悟了一些东西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揭示的“无意的记忆”的秘密给了我又一个视角: 从诗学层面上看 ,“无意的记忆”揭示了人类回忆的固有的...
評分一个研究文史的人如此主观而深入的讨论一个心理学问题让人感觉不那么好。诸如无意识的记忆,信息进入我们的脑海是需要注意力的filter功能的,虽然是在之前还是之后仍尚在争论。作者所谓无意识只是无意识自己有意识。还有什么身体记忆,是context而已,如果现在还向古老的哲学里...
評分阅读已不在成为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这句话是对二十世纪文学而言的。庆幸的是,我读这本介绍二十世纪文学的读物并不是一个“痛苦的仪式”,不仅如此,还感觉很有意思。整部书共分为九章,细致的介绍了9位重量级作家的作品流派风格,写作手法,他...
雖然作者無意經營小說史的契約,但其宏闊視野卻有助於我們對百年文學脈絡的整體關照和把握,進而領悟已經過去的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最復雜的一個世紀”對小說傢及小說形式的深層影響,以及為什麼20世紀的小說令人感到“閱讀不再是一種消遣和享受;閱讀已成為嚴肅的甚至痛苦的儀式”。 小說就像當前的股票,一蹶不振、一塌糊塗,沒人讀小說瞭,沒人寫小說瞭,即使有,也都是老皇曆瞭。可吳曉東先生為我們拉開瞭一扇沉重的窗子,在這兒,我們看到瞭希望與春雨下的大地……
评分每次重讀這本書,都不免感慨作者的功力
评分電影有美國大片和歐洲文藝片,小說也是。這大概就是這本書的觀點吧。
评分高中。對於當時沒怎麼正經接觸過文藝理論的小朋友來說相當迷人跟好看。
评分對經典作品的進入途徑做瞭很有意義的匯總,對於非專業讀者深度閤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