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l-1980)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琼的鼓励下开始写作。1930年迁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穷困潦倒的侨民和放荡不羁的巴黎人混在一起,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住在加州的大瑟尔。在那里他创作厂“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和《春梦之结》,但由于被当做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国出版。1961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出版,米勒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
亨利·米勒的境遇让人联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但艾略特认为《北回归线》的深刻洞察力远远胜过劳伦斯,艾兹拉·庞德显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与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和伍尔芙相提并论。
《南回归线》作为亨利·米勒自传式罗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叙述和描写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和幻想。米勒在这部主要描写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中,运用音乐、性以及一种达达主义式的感觉错乱来不断追求自我表现的狂喜。
本书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形式出现的不规则的段落划分以外,只有两个正式的部分:插曲和尾声,都是借用了音乐的术语,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表现自我音乐情绪的完整乐曲。亨利·米勒在书中描写的一次次性冲动构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
亨利·米勒在本书中首引了法国中世纪道德哲学家彼得·阿拉伯尔的话来说明他写此书的目的:“男人女人们的心往往激动不已,也往往在痛苦中得到安慰,这是实例而不是言辞的作用,因为我很了解一个痛苦的目击者会做出某种语言上的安慰,所以我现在有意于写—写从我不幸中产生的痛苦,以便让那些虽然当时不在场,却始终在本质上是个安慰者的人看—看。我这样做为的是让你通过比较你我的痛苦而发现,你的痛苦算不得—回事,至多不过小事—桩,从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压力。”
不是为了取宠用这个标题,其实鸡-巴可以换成任何一个名词,比如窟窿眼比如性-交,就像这本书的主旨一样,讨论这个其实那些大段的碎碎念那些自负的自我叵析那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细节叙述那些不厌其烦的重复与回忆,与讨论天气讨论石头讨论股票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鸡巴。但是在...
评分亨利米勒的成名作是《北回归线》,无奈图书管里只剩《南回归线》,除了第一本脱离队伍之外,“情蚀三部曲”依然林立在架。估计学校那些伪geek还不知世间竟有此书。留心了一下作者的背景资料,吓我一跳,他所研究的东西真是风马牛不相及,考古,历史,哲学,神学,人类学,...
评分亨利·米勒想亲眼看着美国被彻底摧毁,他认为美国只是让人活着,而不阻止让人做自己,去思考(当时的社会状况),米勒在全书的始末都贯穿着讨论关于“活着”这一主题,什么才是活着?在米勒看来没有思想地活着,那不叫活着,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人必须要有思想,必须要有为践行...
评分上帝所爱的人是有一百万层皮的洋葱。蜕下第一层皮是痛苦难言的;蜕第二层痛苦就少一点儿,第三层更少,直到最后,痛苦变得令人愉快,越来越令人愉快,变成一种欢乐,一种狂喜。 然后就既没有欢乐,也没有痛苦,只有在光明面前屈服的黑暗。 由于黑暗消失,伤口从它的隐藏处显...
评分读到第九章 决定➕一颗星 入迷到想熬夜看完 作者的种种思想杂乱又丰富 虽然只能理解10%但仍然觉得很有价值 可能平时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思考太浅显表层 甚至从未触及到人性的原始欲望。如今城市的节奏愈发加快 能像作者一样将只言片语记录下来已不太可能 但是谁都不该停止写作...
西方男屌絲作家普遍要比中國男屌絲作家的段數高一些,試對比亨利米勒與郁達夫,前者叫放蕩不羈,後者叫猥瑣不堪。
评分少年时代的阅读经验,以为是异域奇谈。现在看周边成年人的人生,与书中无限接近了。
评分疯子的自言自语,让人作恶
评分语言的安慰~
评分+北回归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