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国W.I.托马斯 作者
译林出版社
张友云 译者
2000-3 出版日期
138 页数
9.20元 价格
平装
人文与社会译丛 丛书系列
9787806570081 图书编码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社会学  移民  社会文化史  波兰  美国  社会理论  历史  人文与社会译丛   


喜欢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的读者还喜欢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1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下载 2024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下载 2024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镜子的移民史。

评分

1.生命历程(大萧条的孩子们) 2.要调查才能出结果,波兰移民带给美国不好的东西?——带来了很多有利的东西

评分

The life study method “反对扶手椅中的社会学的里程碑式的范例”

评分

作为镜子的移民史。

评分

作为镜子的移民史。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著者简介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图书目录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在线电子书下载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图书描述

简介:

本书是移民史的一部经典著作。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批波兰人移民到美国,构成了美国一个相对独立的移民社区。本书对这一部分波兰移民进行了考察,揭示了移民心态的变化。此后,作者谈到了伴随移民活动而出现的美国社会的混乱,并对波兰移民社区中的种族问题进行了评析。

引 言

埃利·扎列茨基 一个新的历史学派——社会史学的发展,使上一代人对美国历史的理解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鉴于以前的史学家侧重研究权力的高层现象——政治、战争、高级文化(high culture),社会史学家则试图把历史视为一个表现冲突的舞台。一些社会史学家寻求“自下而上”地书写历史,换言之,就是去理解由普通的男男女女——奴隶、农民、工人——进行的种种斗争在历史上留下的形态。另外一些社会史学家则侧重于阶级关系,如奴隶与主人之间或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塑造了历史。无论在哪一种情形下,社会史学家们所关注的都是重修历史以突出普通的男男女女在其中的作用。

学者们进行如此尝试已非首次。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进步时代”,美国的改革者和知识分子也曾试图了解处于急剧变化中的美国工人阶级以及城市里贫穷的移民。他们的研究采取诸如新闻报道、“丑闻曝光”、政府调研、撰写小说与移民传记等表现形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表现形式来自一个新兴的大学学科——社会学。威廉·I.托马斯(William I. Thomas) 和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 (Florian Znaniecki) 合撰的《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一书是这一学科的奠基之作。该书于一九一八至一九二○年间分五卷出版。它对美国的思想和社会政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末期。

在“进步时代”,外来移民给许多美国本土出生的美国人带来了一个严重问题。首先,这一时期移居美国的移民数量巨大:在许多城市中,占人口多数的要么是移民,要么就是移民的后代。一些美国本土出生的美国人感到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宗教和种族同一性已经受到威胁。外来移民大部分是产业工人,公众因此常把他们同工会主义和激进主义联系在一起。这一群体还因多为穷人而涉嫌犯罪、社会解体、特别是家庭解体等问题。此外,因为他们依赖政治党派的帮助以谋求就业机会、住房及必要的救济,一些进步人士便认为政治腐败与外来移民有关。

① 约瑟夫·巴顿:《农民与陌生人:美国城市中的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和斯洛伐克人,1890—1950》(Josef Barton, Peasantsand Strangers: Italians, Romanians ,and Slovaks in an American City,1890—1950,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克尔比·米勒:《移民和离乡背井的人》(Kerby Miller, Emigrants and Exiles,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约翰·布科夫奇克:《我的孩子也不了解我:波兰美国人的历史》(John Bukowczyk,And My Children Did Not Know Me: A《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是最早研究移民文化及其社会组织的著作之一。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不仅正确评价了外来移民对美国文化的潜在贡献,还试图从移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尝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发明了一种新的社会调查方法——生活研究法(thelife study method)。这一方法的精华在于让外来移民自己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在方式上,他们要么有偿约请外来移民来参与,要么是查找他们讲述自己生活经历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信件。此外,《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一书开始了对欧洲移民活动的首次真正横跨大西洋的探索,对欧洲和美国移民活动的来龙去脉同时进行研究。这一探索把《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一书同约瑟夫·巴顿、克尔比·米勒及波兰的约翰·布科夫奇克(Bukowczyk)①等社会史学家的近期研究成果联系在一起。

该书的主要作者威廉·托马斯是典型的第一代美国社会学家。他出生于一八六三年,有农村(弗吉尼亚和田纳西)和宗教(基督教卫理公会)背景;他最初在德国学习文学,一八九三年来到芝加哥学习社会学,攻取第二个博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拥有全美最好的——实际上也是唯一的——社会学系。对托马斯来说,赫尔豪斯(HullHouse)几乎同大学一样重要,那是美国最著名的聚居点,他讲课和就餐都在那里。托马斯经验丰富,善于处世,待人友好,他穿着考究,喜爱高尔夫,在各种社会潮流中都应对自如。在政治上,他热心于为妇女争取选举权、娼妓改造和促进公民自由。

History of the PolishAmericans,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Press,1987)。

② 托马斯引自赫伯特·布卢默:《对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的〈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的评价》(Herbert Blumer, An Appraisal ofThomas and Znaniecki's “The Polish Peasant in Europe and America”,New York: SocialScience Research Council,1939),第103页。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的写作始自托马斯的第一本书《性与社会》取得成功之后。《性与社会》从人类学的角度阐释了妇女受压迫的原因。此书给同期的一位慈善家海伦·卡尔弗(HelenCulver)留下了深刻印象。卡尔弗也是已经捐赠给赫尔豪斯的那笔财产的继承人。这次他又捐赠五万美元以使托马斯“能够在欧洲和美国对一个移民群体进行研究,尽可能找出他们的家庭习俗和规范同他们对美国的适应与不适应之间存在何种关系。”②《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一书是献给卡尔弗的。

尽管善于处世,托马斯还是把自己视为一个外来移民。他在一九二八年的一份自传体陈述中这样写道:“我生在旧弗吉尼亚一个闭塞的地区,距铁路二十英里,类似十八世纪的社会环境,因而,我感觉我已经历了三个不同世纪的生活,逐步向更高级的文化区域迁移。”③托马斯相信,从传统的乡村文化移向现代都市文化的经历,就其实质而言是带有普遍性的。不管是青年男女离开美国的农场去都市寻找工作,还是一个美籍非洲人离开南方农业区迁向哈雷姆或芝加哥,也不论是一个波兰青年来到匹茨堡的一个钢铁厂工作,还是一个意大利家庭离开家园到布法罗的罐头食品厂谋生,在所有这些情形下,人们都是将一种结合紧密的、以家庭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抛到身后,而去努力适应一个更为个人主义的、更具竞争性的世界。

③ 威廉·I.托马斯:《我的生活》(My Life),引自卡拉·卡佩蒂:《离经叛道的女孩和不满的妇女:一个社会学家讲述的故事》(Carla Cappetti,Deviant Girls and Dissatisfied Women: A Sociologist's Tale),载于《种族》(The Inventionof Ethnicity),维尔内·索罗斯(Werner Sollors)编(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第124页。

④ 卡佩蒂,前引书,第104页。也见托马斯致罗伯特·E.帕克的信,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罗伯特·E.帕克选集》(Rober E. Park Collection),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收集,托马斯没有留下这方面的资料。

⑤ 参阅莫里斯·贾诺威茨:《威廉·I.托马斯论社会组织和社会人格,论文选编》中的《序言》(Morris Janowitz, Williams I.Thomason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Personality, Selected Papers,Chicago Phoenix Books,1966),第23—27页。罗伯特·比  托马斯的初步计划是对来自南方、西印度群岛及西非的移民进行比较研究。④然而,在一九一三年,他遇到正在华沙从事移民研究的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因从事波兰独立活动而一直被禁止教学)。兹纳涅茨基比托马斯年轻十九岁,是一位哲学家。第二年,兹纳涅茨基来到芝加哥,为托马斯担任翻译工作,并说服托马斯把波兰移民作为其唯一的研究对象。兹纳涅茨基先就这一开创性工作所应采取的方法写了一个长篇论述,他们二人由此达成了联合著书的协定。

⑤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的研究对象是大约二百万一八八○年至一九一○年间移居美国的波兰人。拿破仑战争期间,波兰曾被奥地利、普鲁士和沙皇俄国瓜分。《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主要同沙皇俄国统治下的波兰或议会波兰相关,从这一地区移民出去的多数是年轻未婚的男性劳动力。如果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研究的是奥地利波兰或普鲁士波兰,他们可能会告诉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因为这两个地区的特征是全家一起移民。

尔施泰特:《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论人文主义社会学》(Robert Bierstedt, Florian Znanieckion Humanistic Sociology,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9),第1—15页;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作为一个合作主义者的威廉·托马斯》(WilliamI. Thomas as a Collaborator),《社会学和社会研究》(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第32期(1948),第765—767页;威尼弗雷德·劳申布施:《罗伯特·E.帕克:一个社会学家的传记》(Durham:DukeUniversity Press,1979),第67—76页。

⑥ 参阅斯特凡·凯涅维奇:《波兰农民的解放》(Stefan Kieniewicz, The Emancipation of Polish Peasantry,ChicagoUniversity Press,1969),第4页;J.罗斯:《19世纪晚期的俄属波兰》(J.Rose, Russian Poland in the LaterNineteenth Century),见《剑桥波兰史,1697—1935》(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oland,1697—1935),F雷德韦等编(NewYork:Octagon Books, 1971)。  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议会波兰的农业是由各个庄园分片负责,强制农民义务耕作,村庄的土地共同拥有。一八六四年那里发生了一次农民暴动,与美国废除奴隶制几乎是在同时。与此相呼应,俄国人也废除了强制农民义务耕作的制度,给贵族以赔偿,把公地分给农民。这些措施让农民得到了土地,也使乡村面向商业性竞争。铁路和轮船业的发展进一步把波兰农业同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使脆弱的农村卷入世界经济的潮起潮落。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所研究的那一代农民是最先经历发达的货币经济的一代。伴随这种货币经济的还有人口压力以及土地的分割与集中。

在波兰人开始向外移民之际,议会波兰已成为沙皇俄国工业发展的中心。华沙是连接俄国和西方的国家铁路系统上的枢纽。波兰纺织工业的中心罗兹市,是世界上工业化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在不稳定和竞争把剩余人口推出农村的同时,这些城市开始需求更多的劳动力,德国与丹麦也出现了报酬较好的农业就业机会。一位历史学家把这一阶段的斯拉夫移民概括为“一个农民无产者,在乡村甚至整个世界漫游,寻求农业和工业的就业机会” ((维克多·格林:《罢工中的斯洛伐克社区》(Victor Greene, The Slavic Community on Strike,Notre Dame UniversityPress,1968),第26页。也可参阅卡洛林·戈拉布:《波兰人在费城的经历》(Caroline Golab, The Polish Experience inPhiladelphia),载于《宾夕法尼亚的种族经历》(The Ethnic Experience in Pennsylvania),约翰·博德纳编(Lewisburg,Pa.: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3),第39—73页;以及戈拉布的《迁入地》(Immigrant Destination)(Philadephia:TempleUniversity Press, 1977),第48—49页,第93—94页。))。《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发现绝大多数波兰移民在来到美国之前已经移居过其他欧洲城市,从而驳斥了认为前工业化社会中的农民都是唐突地直奔纽约的成见。

在《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一书问世之前,对移民的研究多数属于“社会普查”,只堆积数据而不分析其根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称此为“常识社会学”(commonsensesociology)。其基本方法就是偏于道德说教和指责穷人。例如,《匹茨堡调查》就写到:“你想见识一下什么叫娱乐吗?……你只需偶然光顾一下霍罗,在那儿你会看到瓦解社会的力量多么令人不可抗拒,而进步的力量又如何被萎靡不振和自私自利的社会风气拒之门外。”((弗罗伦斯·拉铁摩尔:《三项关于出租房子及其责任的研究》(FlorenceLattimore, Three Studies in Hous ing and Responsibility),载于《匹茨堡调查》,保罗·凯洛格编(NewYork: Survey Association,Russel Sage Foundation,1914),第5期,第124页;第6期,第351页。我的讨论来自大卫·马察:《变得离经叛道》(DavidMatza, Becoming Deviant,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69),第17—24页。))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则试图通过调查个人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社会问题。他们主张,关键性的观察单位不应当是政府,而是家庭、邻里及其他社区纽带。他们对波兰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这个国家被异国占领,而且其改革活动也是在地方进行的。联系到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的具体形势,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既反对持自由放任主义的保守派也反对“进步派”(progressives),因为保守派主张所有问题都是个人的责任,而进步派则认为政府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他们认为,社会变革的关键是群体,而不是个人或那些政府中的专家。

为支持这一论点,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努力表明使波兰人凝聚在一起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纽带。在波兰的传统中,人们企盼面对面交流和得到社区承认,并且被这种企盼所驱动。波兰农民只是很缓慢地才学会了用经济头脑思维,即:讨价还价、交换和从他人那里为自己谋利。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分析农民在波兰期间和移居美国之后转变为讲究经济理性的工人和市民的过程。他们强调,个人为适应与他们相关联的社会群体而改变,而群体自身亦在改变。最重要的群体是家庭,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在此处指的是扩大了的超越核心家庭的种种关系。

在《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里,群体是贯穿全书的重点。首先,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证明旧的社会是由社会恐惧(socialintimidation)维系着的,即使这个社会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当人们变化时——当他们进行农业现代化,开始考虑给妇女权利,学习文化知识,或努力戒烟时——他们要靠他人的协助才能使这些变化得以实现。当他们迁移时,他们是以群体而不是以个人形式,而且他们保持同家乡的联系。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言称,社会上出现的解体现象,如犯罪、虐妻、经济活动不讲信义,是个体遭到孤立的缘故。他们认为美国的社会工作收效甚微的原因就在于只着眼于个体而没能借助社会群体的力量。最后,他们确信,来自波兰和其他国家的移民对美国有着特殊的贡献,即把他们的群体感带给了美国,在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看来,这是一种比民族服装或音乐更为重要的贡献。

一九一八年,《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一书的前二卷刚刚出版,托马斯就被联邦调查局逮捕,被指控为出于不道德目的而跨州携送妇女,触犯了缅因州法律。(托马斯引起联邦调查局注意的原因可能是他妻子的反战行为。)芝加哥大学解雇了他并停止出版该书,所以,该书的后三卷是在波士顿由一个不起眼的出版社出版的。托马斯从此再未谋得大学中的稳定位置,兹纳涅茨基则回波兰去教书,一直到一九三○年。((关于托马斯的被捕,见兹纳涅茨基:《作为一个合作主义者的托马斯》,第765—767页;劳申布施:《罗伯特·E.帕克》,第67—76页。))托马斯的被捕使这本书的价值未能马上得到认可。然而,《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连续数十年都是对美国社会科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具有最深刻影响的一本书。

受《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一书鼓舞的一代社会学家被称为“芝加哥学派”。他们不仅在芝加哥大学教书,还把该城的货场、劳工运动和外来移民聚居区当作社会学实验室。与把外来移民美国化的主张相反,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中的种族聚居区对保护外来移民具有重要作用。在咖啡馆和轮船公司做工度日的波斯单身汉,希腊人的公寓房,以家庭为单位的西西里人聚居区——这些和其他聚居区一起,构成了一幅外来移民生活的镶嵌画。一位社会学家写道:在社区中,移民们找到了“一个社交世界……,有名有份,在群体中扮演角色,……找到回应和安全感。”((哈维·沃伦·佐尔博:《黄金海岸和贫民窟》(HarveyWarren Zorbaugh, The Gold Coast and the Slum,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29),第128页,第134页,第140—152页。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们把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的分析扩大至黑人和亚洲人。例如,E.弗兰克林·弗雷泽把北部黑人遗弃家庭和离婚现象解释为是都市生活对家庭组织影响的结果以及南方农业区民间文化发展的结果。E弗兰克林·弗雷泽:《美国的黑人家庭》(E.FranklinFrazier, Negro Family in the United States),再版和缩写本(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6),第341页。))

到第二次大战前,随着社会科学家们把注意力逐渐转向欧洲社会理论和定量研究,《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的影响下降了。与此同时,这本书在最早写过美国移民史的史学家中间开始引起反响。在这些史学家中最为重要的是奥斯卡·汉德林。他把芝加哥学派关于种族问题的研究作为样板,写了《波士顿的移民》一书。他还以《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为样板写出了极具影响力的、集移民经历之大成的著作《离乡背井的人》一书(TheUprooted)。((奥斯卡·汉德林:《1790—1880年的波士顿移民:关于文明教化的研究》(Oscar Handlin, Boston Immigration,1790—1880:AStudy in Acculturation, 1958年重印,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4),以及《离乡背井的人:形成美利坚民族的大规模移民的史诗》(TheEpic Story of the Great Migration That Made the American People,Boston:Little, Brown,1951)。))

在《离乡背井的人》一书中,汉德林所关注的并不是移民群体之间的差异,相反,他努力去了解移民个人的典型性经历。仿效《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的先例,他展示了移民们如何运用他们的传统文化去和美国生存条件达成妥协:“参加了互助协会的人是要藉此逐渐适应美国的环境”,而不仅仅是为了固守他们的传统文化。对汉德林来说,适应美国环境的核心问题是个人自由和流动,是这些把移民变为典型的美国人。美国,汉德林写道,“是一块人们各行其是的土地。”((汉德林:《离乡背井的人》,第5—6页,第139—140页,第164—166页,第175页,第271—272页。关于汉德林,见马尔德温·A琼斯的《奥斯卡·汉德林》,载于《大师们:关于美国历史学家的若干论文》(MaldwynA. Jones, Postmasters: Some Essays on American Historians),马库斯·坎利夫和罗宾·温克斯编(New York:Harperand Row,1969),第245—260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写成的社会史,包括美国黑人史、劳工史和妇女史,都或多或少地把矛头指向汉德林的著作。对汉德林甚至对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来说,种族因素制约了外来移民向一个个人主义流行且蒸蒸日上的国家的融入。与此相反,美国最重要的早期社会史学家赫尔伯特·古特曼则认为,种族因素可以成为移民对阶级社会进行抵制或者表示不满的支撑点。((赫伯特·G.古特曼:《工作、文化和社会》(HerbertG.Gutman, Work, Culture and Society,New York:Knopf,1976),第41页。))古特曼的解释为全新地看待美国现代史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古特曼以后的史学家们已经确立了波兰移民在美国工人阶级史上的位置,而这是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的观点中所明显地缺失的。在此书的后记中,我总结了社会史学家们如今对波兰移民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       

我把选集分为如下四部分:波兰人的背景情况;农民的信件,它们记录了因移民带来的家庭生活的变化;美国的社会混乱问题,这有时伴随着移民活动而出现;种族问题的提出和美国的种族社区。本书是从上述五卷本选编而成的课堂教材。第四部分中的分标题是由我添加上的。

结 束 语

埃利·扎列茨基

借助上一代社会史学家的著作,我们可以通过重现移民们成长为工业无产阶级的场景,对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的研究成果,加以补充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更正。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家庭经济的意义——家庭成员把他们的资源聚在一起这样一个事实。这是当时波兰的现实,在那儿,典型的农业家庭都要拥有最低限度的土地,从这块土地上获得的收入,需要有从其他方面赚取的工资予以补充。既然农民人均占有的土地在减少,他们面临的危险便是家庭将会失去土地。非技术性劳动力在美国的工资比在波兰多出八倍,首批波兰移民,被称之为zachelbem(“为了面包”之意),他们的目的是要帮助他们的家庭保住土地。((维克多·格林:《波兰人》(Victor Greene, The Poles),见《哈佛美国种族百科全书》(Harvard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哈佛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798—799页。))

百分之八十的波兰移民在不断扩展的大工业生产中充任非技术性劳动力,包括在钢铁厂、机械工厂、码头、食品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做工。最不稳定的工业劳动力是那些聚集在矿区、船舶或伐木营的劳动力,他们当中大多数是单身汉。((克拉克·克尔和AJ西格尔:《跨行业罢工的倾向:国际比较》(ClarkKerr and A.J.Siegel, The Interindustry Propensity to Strike—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载于《工业社会中的劳动与管理》(Laborand Management in Industrial Society),)) 在新兴的工业企业中,波兰移民接触到少数当地出生、年龄较大的技术工人阶级——往往是英国、爱尔兰和德国人的后裔——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十九世纪的工厂中,技术工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生产的过程。他们往往自己拥有工具,为自己的技艺而自豪,并有着强烈的个人权利意识。通过辛勤劳动、积蓄及家庭合作,他们一般都已成家,并成为社区中活跃和受尊敬的成员,能够在罢工一类的事件中③获得来自工人以外的支持。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波兰移民尚处于早期大工业生产的附庸地位,不能支配周围环境、人员及自己的劳动成果。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返回波兰,他们倾向于住寄宿公寓,雇佣一个看家人,并且尽可能多做工时以便多赚些钱。

克拉克·克尔编(New York: Doubleday, 1964)。也可参见《工业革命中的工人》(Workers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彼得·N斯特恩斯和丹尼尔·J瓦尔科维茨(Peter N.Stearns and Daniel J.Walkowitz)编(NewBrunswick, N.J.:Transaction, 1974)。

③ 大卫·蒙哥马利:《美国的工人管理:关于工作、技术和劳工斗争的历史研究》(David Montgomery, Workers' Controlin America: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Work, Technology and Labor Struggl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第13—14页。一八八○年至一九二○年间,由于美国的基本工业结构已经形成,当地出生的人同外来移民之间的区分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一八九二年,当位于霍姆斯特德的卡内基钢铁厂企图解散钢铁工会时,三千名不是工会会员的非技术工人(多为移民)站在工会一边。虽然霍姆斯特德的罢工最终失败,但煤矿、钢铁、肉类加工行业——这三个行业在一九三○年以前便进行了组织行业工会的努力——的工会领导者们学会了移民们的语言(读和写),尊重他们的习惯,并鼓励从移民内部选举领导人。在宾夕法尼亚的无烟煤矿区,当紧密结合的东欧人自治聚居点能够动员公众舆论,并能对罢工者实行纪律约束时,工会化便得以成功。((彼得·罗伯特评论道:“当他们组织起来的时候,他们的行动就变得一致了,而这很少被意识到。”《无烟煤行业》(AnthraciteCoal Industry,New York:Macmillan,1901),第172页。)) 在匹茨堡的琼斯洛夫林钢铁厂里,波兰人多在锻造厂,德国人多在木工厂,塞尔维亚人多在初轧厂,但是每一个群体都同当地工人具有相同的工人阶级价值观。大卫·蒙哥马利是这样说的:“农民移民们那种在有权威人士在场便猛干一阵,他一走开便开始磨蹭的冲动心理(在钢铁厂这一倾向很强),在煤矿或汽车厂里很快就转变成技术工人们拒绝在老板的监督之下工作的伦理观念。”((蒙哥马利的《工人的管理》一书,第42—43页。见大卫·蒙哥马利的《劳动场所的减少》(DavidMontgomery,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Labor,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约翰·波德纳:《工人们的世界:工业社会中的亲属、社区和抗议,1900—1904》(JohnBodnar, Workers' World: Kinship, Community, and Protest in Industrial Society, 1900—1904,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2);波德纳:《移民和现代化:斯洛伐克的农民在工业化的美国的个案》(Bodnar, TheCase of Slavic Peasants in Industrial America),载于《社会历史》(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第10期(1976年秋季),第44—67页;波德纳、米切尔·韦伯尔和罗杰·西蒙:《迁移、亲属和城市适应:匹茨堡的黑人和波兰人,1900—1930》(Bodnar,Michael Weber and Roger Simon, Migration,Kinship, and Urban Adjustment: Blacks andPoles in Pittsburgh,1900—1930),载于《美国历史》(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第66期,第548—565页;塔玛拉·哈里温:《新罕布什尔和曼彻斯特的劳工们,1912—1922》(TamaraHareven, The Laborers of Manchester, New Hampshire,1912—1922),载于《劳工史》(Labor History)第16期(1975年),第249—265页;波德纳、罗杰·西蒙和米切尔·韦伯尔:《他们自己的生活:匹茨堡的黑人、意大利人和波兰人,1900—1960》(Bodnar,Roger Simon, and Micheal P. Weber, Lives of Their Own: Blacks, Italians and Polesin Pittsburgh,1900—1960,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2)。))

渐渐地,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波兰移民结束了在美国的暂住状态。因为妇女开始从波兰向外迁移。美国波兰工人的家庭和社区生活在美国发展起来。在芝加哥的帕金镇(Packingtown),每一个街区都居住有不同的民族群体。一九○四年,整个社区都支持联合肉类加工行业工会掀起的争取非技术性工人最低工资限额的运动。这次运动之后,家庭购买力上升了,犯罪率下降了,被遣送回国的人也减少了。不同民族群体之间开始在街上(人们到街上去是为了暂离拥挤不堪的合租住房),在临时工介绍所和酒吧中相互接触。当时的酒吧是各民族举办婚礼、舞会、兄弟联谊会乃至政治性集会的中心。一九一八年的工会运动得到每一个社区的支持。在取得暂时胜利之后,街区公园中的长椅被命名为“八小时长椅”,因为男人们第一次有时间能同他们的家庭在一起。((参见詹姆斯·R巴雷特:《残酷竞争中的工作和社区:芝加哥屠宰厂中的工人,1894—1922》(JamesR. Barrett, Work and Community in the Jungle:Chicago's Packinghouse Workers, 1894—1922,Urbana: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82)。))

置身于美国工人阶级当中,波兰农民的家庭经济也得以重建。“[‘工作’]一词在一八九四年便成了我知道的词汇”,在聚居区做房屋清洁工的玛丽·麦克道威尔于一九二八年写道,“而且从那时起它几乎成了一个神圣的词汇……这是移民们学会的第一个词,孩子们发音不清地说它,老人们临终前念着它:……‘请给我一份工作!’”((霍华德·威尔逊:《我的邻居:玛丽·麦克道威尔》(HowardWilson, Mary MacDowell,Neighbo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8),第69—70页。))其原因是很清楚的。一八七七年至一九一○年间,美国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是每周十至十一美元,而维持一个家庭的最低收入要每周十五美元,这还不包括婚嫁、事故、丧葬的费用,当时还没有政府社会保险。((巴雷特:《残酷竞争中的工作和社区》;安德鲁·格拉齐奥西:《普通劳动者,非熟练工人,1850—1915》(AndreaGraziosi, Common Laborers, Unskilled Workers,1850—1915),《劳工史》第22期(1981年秋季),第518页。))

结果,移民们转向了能够把男人和女人的就业结合在一起的区域(如:煤矿和纺织厂),并为女人们寻找可以在家里完成的工作:缝衣服边,组装情人节礼物,用碎料缝制地毯,包裹棒球,烫衣,捆扎内衣,在家里为别人洗衣服,特别是接待寄宿者等。((卡洛林·戈拉布:《工业化经历对移民家庭的影响:对聚集人群的再思考》(CarolineGolab,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 Experience on the Immigrant Family:The HuddledMasses Reconsidered),载于《工业化美国的移民,1850—1920》(Immigrants in Industrial America,1850—1920),理查德·L埃尔利希编(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Press of Virginia,1977),第9—10页,第19—25页。))上述种种考虑决定着孩子们在什么年龄就要进工厂做工,以及他们应该从收入中拿出多少交给家里。把工资收入汇集使用的需要,助长了波兰移民当中获取房屋拥有权的倾向,房主们把最好的房间出租给别人居住,把最次的(经常是楼顶间)留给自己使用。拥有房屋为寄宿提供了方便,也为防止非技术性工人过早衰老提供了帮助。当寄宿者的流入被第一次世界大战阻断之后,已婚的妇女们便只好去工厂里找工作。一九一八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些妇女多数带有孩子,每晚睡不上几个小时,在有衣服洗的日子里根本就睡不成。一九一八年大罢工期间,塞缪·阿尔斯舒莱尔法官访问过一个波兰工人的家庭,他发现尚仅有六岁的孩子便开始照看婴儿。卷心菜和发了霉的面包是唯一的食物,窗户上还贴有政府的宣传画,告诫人们“不要浪费食物”((巴雷特:《残酷竞争中的工作和社区》。))。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一书出版期间——一九一八至一九二○年——也正是二十世纪初期大规模群众运动失利的时期。这时,在外来种族中诞生了一个笃信“美国价值观”的中产阶级。国旗制定日游行,购买公债运动,用移民们本族语言写就的反布尔什维克的美国式传单,同“购买波兰”运动混合在一起。然而,多数波兰人依然属于工业工人阶级。在二十年代,一种保守的、以家庭和社区为中心的工人阶级文化发展起来。一位史学家写到:“许多孩子把他们的移民父亲首先看成一个勤劳的工人。”如果要描绘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那么不可避免地要包括体力劳动这一生活侧面。的确,父亲们是“永恒的榜样”。一个美国波兰人这样描绘他的父母:他们信奉的只有“工作,工作,工作,还是工作”……他们不知疲倦,总是担心失去工作。因为他们无处投奔。((波德纳:《移民和现代化》,第56—57页;波德纳、韦伯尔和西蒙:《移民、亲属和城市适应》。关于第二代美国波兰家庭真实的全面的描述,参阅阿诺德·格林德《个人崇拜和性关系》(ArnoldGreend, Cult of Personality and Sexual Relations),载于《精神病学》(Psychiatry)第4期(1941);以及《中产阶级的男孩和神经病》(TheMiddle Class Male Child and Neurosis),载于《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第2期(1946年2月),第2页。))另一方面,一九三○年之后波兰方面发生战事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政治气氛和政府变更的情况下,已经非常明显。美国波兰人社区后来的大部分历史要取决于同其他民族群体的关系,特别是同美国黑人的关系,以及同妇女解放的关系。这些问题,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几乎没有触及到,目前正由社会史学家们进行研究。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在线电子书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读后感

评分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本书是移民史的一部经典著作,常读常新,经久不衰;我阅读的是译林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张友云翻译的版本。本书作者是托马斯和兹南尼基,它们选取波兰农民在欧美的生存处境作为研究对象,原著出版于1918-1920年间,分5卷出版,是一个新兴学科--社会学...  

评分

评分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出版于1918-1920,是社会学学科兴起后关于美国移民的第一批作品,作者更是开创了个人生活史研究的写作先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批波兰人移民到美国,在美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移民社区,作者通过对部分波兰移民进行考察,以书信阐释与分析移民的生活...  

评分

1 从传统的乡村文化移向现代都市文化的经历,就其实质而言是带有普遍性的:人们都是将一种结合紧密的,以家庭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抛到身后,而去努力适应一个更为个人主义的、更具竞争性的世界(译林出版社,2000:4)。 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分析波兰农民在波兰期...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在线电子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