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1821~1867) (Baudelaire,Charles)
法国诗人。1821年4月9日生于巴黎 ,卒于1867年8月31日。自幼与母亲感情深厚,与继父格格不入,养成忧郁而孤僻的性格。1841年始发表诗歌,后来收入诗集《恶之花》。同时他还撰写《 1845年画展 》 、《1846年画展》等文艺评论,以及《年轻的魔术师》、《拉弟法格》等小说。参加过1848年革命。革命失败后,他意志消沉,埋头于文学创作。
诗集《恶之花》初版于1857年 ,共收诗100首 ,分5 个部分,出版后即遭攻击和诽谤,甚至受到法院制裁。第二版删除了6首,又增收30多首新作,分为6个部分。诗人死后 ,他的朋友们编订了第三版 ,共收诗157首 ,其中包括被删的6首,仍为6部分:①《忧郁与理想》,描写诗人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痛苦,虽然试图追求美和爱情来排遣愁思,实现理想,但结果失败;②《巴黎风光》,把目光从内心转向外部,静观巴黎城市的景色和社会现象,心中感到忧伤;③《酒》,诗人求助于酒,然而酒的天堂是虚幻的;④《恶之花》,深入到罪恶中去体验快感和痛苦,得到的却是绝望和对自己的厌恶;⑤《叛逆》,因对周围世界的厌恶而对上帝提出责问;⑥《死亡》,表达诗人最后到死亡中寻求安慰和解脱。《恶之花》是诗人追求光明、理想的一份失败记录 。其形式和内容在法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具有古典诗歌的明晰稳健,格律精严,音韵优美的特点,因内容奇特、想象奔放、放荡不羁而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成为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影响深远。
法国伟大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部表现西方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的诗歌艺术作品。然而病态未必不是一种美。波德莱尔的天才,恰恰表现在他能在恶的世界中发现美,也能在美的体验中感受到恶的存在,并通过诗歌化腐朽为神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恶之花》是“恶”的艺术,而不是恶的颂歌。
《恶之花》公开发表之初,作者被指控“亵渎宗教”、“伤风败俗”,被判罚款;后来该诗集又成了文坛争论不休的话题;如今,人们对它却好评如潮,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断攀升,不仅被编进文学教科书,而且还被纷纷列入大学必修课程。同一个人,同一部诗,其命运何以有天壤之别?——波德莱尔和他的《恶之花》的历史命运就是社会病态的表现,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朵“恶之花”。
随雪崩一起坠落 ——《恶之花》中的女人 一、在对你的吻中无休无止地报复——作恶者 波德莱尔六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卡罗林·杜费斯改嫁欧比克少校,此时波德莱尔68岁的父亲约瑟夫·弗朗索瓦的服丧期尚未满。这一事件给幼小而内心敏感的波德莱尔造成了持续一生的影响...
评分凌晨四点,合上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身体被汗水浸着,手脚冰凉 我分明看见幽灵在房中飘荡 丑陋但却并不可怖 一具腐尸走了过来 躺下,与我同枕而眠 她身上的一块块尸斑,绽出一朵朵玫瑰 吸引着我,有与她亲吻的欲望 霎时间,腐气弥漫 卧室变成地狱 发黑了的血 充...
评分埃德加•爱伦•坡一八〇九年一月出生在波士顿,自幼父母双亡,同养父母生活。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对诗歌的热爱。传记中最早一次关于坡的写诗记录,是在坡中学时代;坡的老友埃利斯晚年回忆说:爱伦夫妇对埃德加过于溺爱,给他送进最好的学校。并且要他练习最文雅的社交习惯。...
评分这个版本的翻译辞藻华丽,又极富音韵美,虽然还是充满宗教色彩的诗歌,却也没有文化差异带来的距离感,适合朗诵。 《恶之花》的世界是想象的夸张的世界,同时又是真实的赤裸的世界。宗教、神话、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这些都是波德莱尔的取材来源,时不时穿插一些光怪陆离的画...
评分《恶之花》初次发表时收诗100首,涉及到女人意象的有48首, 若再包括其它诗歌中零星提到的女人意象, 《恶之花》中与女人有关的诗歌占到诗歌总数的一半以上, 可见女性在波德莱尔是各种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中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便是女同性恋者,在女性意象诗歌中占3首,...
翻译有点诡异,但总的说来翻译的精神已经到了,不能强求
评分杨译本太粗糙了。
评分中文的很没有感觉啊
评分翻译....(╰_╯)
评分翻译有点诡异,但总的说来翻译的精神已经到了,不能强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