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方法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洪子诚 文学史 当代文学 文学理论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讲稿
发表于2025-02-22
问题与方法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在无论大家还是无名之卒谈论起任何问题都斩钉截铁的当下,洪子诚先生犹疑不定瞻前顾后的思考反而更令人难忘。印象最深的三个点:关于文革文学的实验性和先锋性的思考,关于“重读”的自省,关于经典入选标准的思考。
评分相当好的一本讲稿。洪老师讲自己搜寻50—70年代的遗漏、另类之作而无所得时,刘老师正好在写他的博士论文《潜在写作》。
评分重读来看,感觉问题和方法略有过时,仅存学术史意义,不过作为作者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史来看则比较有价值。也许最能概括作者的心意的就是拉赫玛尼诺夫,那种带着神性宽阔的忧郁,存在主义的口味
评分其實只要對當代史和現代哲學、社會學有一點瞭解,就會發現此書的內容不具多大新意。此類講學術方法的書很難說有多大理論創新,只是將西方理論中國化了一下。當然,這也是國內理論界的尷尬,無法產生與西方匹敵的思想家。
评分重读《问题与方法》获益良多!
洪子诚,1939年4月生,广东揭阳人。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现状批评、中国新诗等课程。主要著述如下:
《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张钟等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国当代新诗史》(与刘登翰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与谢冕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理论资料》(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香港青文书屋,1997年。
《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两意集》(与么书仪合著),学苑出版社,1999年。
《当代文学概说》,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当代文学史》,韩国比峰出版社,2000年。
本书以五十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社会思潮的变迁轨迹为考察对象,从当代文学的体制、生产、资源等观察角度,关注当代作家生存和文学生长的环境;并从学科的生成和建构等问题出发,把当代文学纳入相关的研究序列中加以探讨,通过对海内外卓有影响的文学史家研究状况的考察,提供了自己的思索和见解。本书既有书斋专著严谨而厚实的特点,又保留了课堂即兴发挥的轻松氛围和鲜活的口语风格,不失为一种富有变革与创新意义的著述体例。
这次重读洪老师的著作,最使我感慨的是“读者”和“史家”双重身份的张力。对于在50年代上大学,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独立的文学史研究的洪子诚先生,“读者”与“史家”的分立并非“逃避”或“承担”的选择问题,而要求研究者将敏锐的时代感性与历史叙述的道义责任尽力综合。 角...
评分这次重读洪老师的著作,最使我感慨的是“读者”和“史家”双重身份的张力。对于在50年代上大学,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独立的文学史研究的洪子诚先生,“读者”与“史家”的分立并非“逃避”或“承担”的选择问题,而要求研究者将敏锐的时代感性与历史叙述的道义责任尽力综合。 角...
评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 课堂准备存稿 第二讲第一节 《文学史的“写作”》 在《文学史的“写作”》一节中,洪子诚主要从写作的层面探讨了在文学史的编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文学史”,可以分为“文学”和“史”两个部分。在我们对于“文学”和“历史”这两个不同领域...
评分问题与方法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