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梁漱溟思想和社会活动的专著。作者考察了梁漱溟思想发展的轨迹、他受到的家庭影响和社会联系,讨论了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以之与毛泽东等人加以比较,指出了梁漱溟思想与世界性反现代思潮在客观上的联系。他对梁漱溟早年精神危机作了心理学分析,对梁漱溟的反都市主义作出了独特评价。
今天读完了这本书,连续看三本关于梁漱溟先生的书,一本是他本人的口述,一本是关于他最后39年的传记,而这一本偏重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他的中国文化理论、乡村建设和民主运动,另有一番风味。 作者把梁漱溟和毛泽东做对比,指出他们在思想...
评分儒家是个很难描述的问题, 内含着众多哲学的思辨和历史的变迁。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谈儒家, 更是难上加难。难过在美国民众中推广我们的麻辣火锅。因此, 我更喜欢的是书本的副标题:中国现代化的两难。 1. 圣人万能? 从明代的王阳明开始, 圣人就是一个普遍概念, 所谓“满街皆...
评分在《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看到梁漱溟的大概观点时我非常惊讶,因为我自己的想法竟然与之不谋而合。在那本书中,我了解到的说法是“三个阶段”理论,即“应按顺序交替发生的三种文化”,那样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是认同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是同一条道路上的三个阶段...
评分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一个影响力足够大、学识足够丰富、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及施政纲领的思想家、哲学家。 很多所谓的“国学家”“儒家学者”吹捧梁漱溟,认为梁漱溟为“传统文化”,为所谓的“国学”“争了光”(这些士大夫知识分子狭隘地以汉文明窃据中国文明,甚至狭隘地...
评分“你这个问题太大。我这儿回答不了你。”去年12月中旬两个星期,梁钦宁陪艾恺从山东曲阜一路西行,向中国读者隆重推荐《最后的儒家》。恰值梁漱溟诞辰,在关注完世界互联网大会不久,《零边际成本社会》也才在中国书市推出,这边另一个方向的文化活动让我很快从经济盛会扎堆的...
艾恺这本《最后的儒家》是海外中国研究中的典型作品,将美国人学术研究的长处,即能发掘自身研究问题的普遍性并进行相应的理论阐发这一点,很好的展现了出来。“世界性的反现代思潮”以及“反都市主义”就是艾恺驾驭整个研究的两个核心概念或者说理论抓手。不过问题在于,尽管作者曾与晚年的梁漱溟有过深入的交流,但他对梁作品的缺乏细致深入的解读,对梁思想的阐发则显得缺乏紧扣文本的那种扎实感。理论先行并以概念切割组织材料,而不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概念,进而提出相应的理论,这一毛病多多少少的存在。
评分以夹叙夹议的手法展现了梁的生平和思想,反映出梁著中看不到的相关争论和背景。三条线索:1,将梁的中国特殊论放在全球后发国家对现代化的反应这一思潮里来审视,指出其相似性。2,一直将他与毛泽东双雄并置,暗示中共的农村路线和手法都有乡建派的影子。3,用西哲视角梳理了梁对西方的认识,同时饱含宽容和同情,很难得。书末长长的资料目录令人肃然起敬。要说缺点,大概就是不懂儒学和佛学,没把握住梁漱溟的思想实质。而这正是此后梁在与他的对谈中一再着意强调的。
评分: K825.4/3933-28
评分: K825.4/3933-28
评分原作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产物,当时艾恺还没有进行后来的两次与梁漱溟之间著名的谈话,又受政治形势干扰而无法取得更完整的一手研究资料,难为他了。作为老外看待中国的文化事物时确有独到的视角,他将梁漱溟提到了现代中国的孔圣人的高度,并且总拿他与另一位同龄人毛泽东相提并论(而且有意思的是毛也被抬到了圣人高度)。他较为公允地评判了梁漱溟的意义,作为一个思想矛盾体与实践矛盾体的结合,其存在本身便已反映出梁所生活的中国形势之错综复杂,因此选择内涵丰富的梁漱溟来研究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社会变迁、中西思潮在现代社会中的相互关系、”三农问题“、儒学与佛学在中国的(济世、救世)前景等大课题是非常合适的。艾恺认为梁漱溟和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都近似地统一于“实事求是”,诚哉斯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