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梁漱溟思想和社会活动的专著。作者考察了梁漱溟思想发展的轨迹、他受到的家庭影响和社会联系,讨论了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以之与毛泽东等人加以比较,指出了梁漱溟思想与世界性反现代思潮在客观上的联系。他对梁漱溟早年精神危机作了心理学分析,对梁漱溟的反都市主义作出了独特评价。
在《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看到梁漱溟的大概观点时我非常惊讶,因为我自己的想法竟然与之不谋而合。在那本书中,我了解到的说法是“三个阶段”理论,即“应按顺序交替发生的三种文化”,那样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是认同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是同一条道路上的三个阶段...
评分最后的儒家 在当下各种国学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力图重塑国人习性品格时,怎么都很难说儒学已不存于世。至于见诸报端的“儒学大师”更是列之不尽。那么本书的题目——最后的儒家,又该作何解? 历来儒学的面目都不是清晰同意的,各门各派都声称代表着孔子先圣的真义。今日有...
评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也可以逆向来看,似乎每个孔子后面都跟着一个不得其死的子路。这本书更像是梁漱溟的传记,其中简短篇幅(一个小注解)提到他有三个得意学生,其中一个后来变成了共产党员,还策划了福建事变,最后因为以前杀贪官杀得太迅速了,被抓后也被迅速处死...
评分 评分今天读完了这本书,连续看三本关于梁漱溟先生的书,一本是他本人的口述,一本是关于他最后39年的传记,而这一本偏重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他的中国文化理论、乡村建设和民主运动,另有一番风味。 作者把梁漱溟和毛泽东做对比,指出他们在思想...
梁漱溟一向主张用中国文化的理智,通过乡村建设,来救中国。他不免有些理想化,全然依靠他所培训过的乡村工作者的宣教,而这些人却口头上宣讲一出,却未能起到示范作用,他本人也承认未能将知识分子和群众真正的结合,而是脱离了群众。他也不免有些偏颇,认为通过乡村建设可作为拯救中国的途径,全然不顾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空谈者,而是一个不为权势折腰,凭借满腔的责任感亲自入乡里,走田间的探路者,虽然他的纲领只在短暂的时间里付诸实践,但他为此理想奔走一生,如他在暮年所言“做完了这一生要做的事情”,他可以无憾了。在这个缺少公共知识分子的时代,梁漱溟愈加令人钦佩和怀念。为一个学者作传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不仅要理解学者的思想,还要把握其发展的脉络。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显然是对梁漱溟的思想做了深入的研究。此外,书的内容还受到了梁本人的认可,所以不得不说这是一本研究性传记,一本有价值的好书。
评分艾恺此书出乎意料写得很不错,相比访谈录和梁本人著作的罗嗦,更显平实公允,从书后所附超长参考书目看,真是下了大功夫。
评分这本书还是在小师妹的书架上翻来的。果然不是我喜欢的调调,但有些更重要的东西我想说。那是一个作者根本没有想过自己有机会接触到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时代,他的问题是对一个具有无数象征的“中国”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抽象、他的舍弃、他的判断都有着特殊时代的长久价值。而那个时代竟然也已经过去了…
评分对众说纷纭的晚清民国各路思想争辩理了一条线。
评分写得很靠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