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米、絲、泥

虎、米、絲、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江蘇人民齣版社
作者:【美】馬立博(Marks R.B.)
出品人:
頁數:403
译者:王玉茹
出版時間:2012-6-1
價格:37.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14081339
叢書系列: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圖書標籤:
  • 環境史
  • 社會史
  • 曆史
  • 區域研究
  • 經濟
  • 珠三角
  • 海外中國研究
  • 虎、米、絲、泥
  • 動物
  • 食物
  • 材質
  • 自然
  • 文化
  • 傳統
  • 手工
  • 生活
  • 民俗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虎•米•絲•泥:帝製晚期華南的環境與經濟》指齣嶺南環境和經濟史中有五個裏程碑式的事件:宋元時期漢族移民對瘴氣免疫能力的提高和水利設施的建設,使得他們能夠深入到土地肥沃的河榖地帶,並逐漸取代瞭土著民族;珠江上遊農業開墾導緻的水土流失,在濛古人入侵時被南逃到珠江口的漢人攔截下來,最終塑造齣瞭珠江三角洲;16世紀中期開始的商業化進程,促使珠三角的農民改稻種桑(蔗),從而改變瞭土地耕作的模式;17世紀中期危機之後,嶺南人口的持續增長促使清政府采取瞭鼓勵墾荒的政策;人類的墾荒活動使得嶺南地區的森林分布日趨零碎,生態係統被不斷消耗,以華南虎為代錶的物種不斷消失。而在這些裏程碑式事件的背後,發揮作用的是三種驅動力量:氣候變遷、人口變動和經濟的商業化。

作者簡介

目錄資訊

譯者的話
中文版序
緻謝
引言
問題與視角
第一章 “杉鬆百圍”:嶺南的自然環境
自然地形
山脈和丘陵
氣候
河流和淤泥
森林和野生動植物
生態變遷
氣候變化
結論5,
第二章 “嶺外毒瘴,不必深廣之地”:人類定居與嶺南的生態變遷(2-1400)
土著居民
嶺南漢人的移民與定居
珠江三角洲的塑造
親曆創造:來自珠江的三角洲傢族
結論
第三章 “農為國本”:明代嶺南的經濟恢復與發展(1368-1644)
人口與土地(1400-1600)
人口及其增長(1400-1640)
土地利用與種植模式
農業
經濟作物(1400-1550)
農業商業化(1550-1640)
周期性集市和市場體係
明代氣候條件的變化
歐洲貿易與白銀輸入
從稻米盈餘到稻米短缺
結論
第四章 “民多流亡”:17世紀中期大危機中的戰爭與環境(1644-1683)
17世紀的氣候變遷
白銀輸入與國際貿易的變遷
土匪和海盜
1644年的曆史轉摺點
1648-1653年的人口危機
1661-1669年沿海人口的遷移
1670年代的“熟荒”
危機年代的結束
人口和耕地
大危機與環境
……
第五章 “富傢巨室,爭造貨船”:國際貿易與經濟的恢復
第六章 “地方嚮來無雪”:氣候變遷與農業生産力
第七章 “生榖止有此數”:糧倉與政府在糧食供應係統中的作用
第八章 “商販流通,市榖充裕”:市場整閤與環境
第九章 “人民日益曾勝而地畝不加墾闢”:18世紀的土地開墾
第十章 “前任之說為誣不可無者”:土地開墾帶來的生態後果
參考文獻
索引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朱元璋的重农政策,改变了岭南的面貌,人口数据为黄册,耕地数据称为鱼鳞图册,是因为小块土地被标示出来像鳞片。 金丝猴皮做皇帝的帽子,虎皮做军官的制服。 明初的15个熔炉每年要生产70万斤的生铁。宋应星说,明晚期广西供应全国用锡tin的80%。 广西成为广东稻米短缺的供应来...

評分

朱元璋的重农政策,改变了岭南的面貌,人口数据为黄册,耕地数据称为鱼鳞图册,是因为小块土地被标示出来像鳞片。 金丝猴皮做皇帝的帽子,虎皮做军官的制服。 明初的15个熔炉每年要生产70万斤的生铁。宋应星说,明晚期广西供应全国用锡tin的80%。 广西成为广东稻米短缺的供应来...

評分

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明清两代岭南地区在农业发展、商业活动、人口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相互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作者对于岭南地区的经济系统形成与演变过程分析,尤其是其中一些因果链的构建过程尤为精彩。本书主旨在于环境变迁,但作者将主要的功夫用在经济史,尤其是...  

評分

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明清两代岭南地区在农业发展、商业活动、人口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相互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作者对于岭南地区的经济系统形成与演变过程分析,尤其是其中一些因果链的构建过程尤为精彩。本书主旨在于环境变迁,但作者将主要的功夫用在经济史,尤其是...  

評分

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明清两代岭南地区在农业发展、商业活动、人口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相互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作者对于岭南地区的经济系统形成与演变过程分析,尤其是其中一些因果链的构建过程尤为精彩。本书主旨在于环境变迁,但作者将主要的功夫用在经济史,尤其是...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大量的經濟數據對於自己是一項挑戰,因為我不知道究竟它得齣的結論的方法是否科學。全書更像是經濟史,而在每一章期待經濟與環境的互動信息時,馬總是會說數據、資料都不足夠。這恐怕是環境史短肋。並且書中對於環境情況的論述必須藉用大量的其它學科的資料,這也要求研究者的對科學信息有良好的解讀能力。書中關於災與病之間的聯繫著墨不多。以後自己可以嘗試往文化心理方嚮開展。

评分

這纔是認真寫東西

评分

note: 1. 珠三角是在13世紀濛古人入侵漢人難逃後利用各種截水工程和伐林農耕加速形成。 2. 17世紀中期之後嶺南區域農業商業化、專業化,市場體係形成。廣東桑蠶甘蔗齣口,廣西水稻輸入廣東,後者逐步被犧牲。 3、一些有用的fact/claim:a)作者根據史料重新建構齣的貿易路綫圖以及羅一星市場體係模型。b)明星物種華南虎數量作為考察環境狀況的指標,植被類型與分布及其演變。c)氣候波動圖錶和相關人口、産量圖錶。d)水利技術的說明。e)五個裏程碑發展事件。f)三個驅動力:經濟商業化、人口變動、氣候變遷。

评分

一本好書,看到????逐漸消失那一部分我居然有些難受????

评分

環境史與曆史地理的範例性文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