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超越当前新诗研究界以作家作品、流派社团为分析单元的研究模式,回到原初的历史现场,通过重构抒情主义的“问题史”,考察了抒情主义与反抒情主义之争、抒情诗与叙事诗之争、情感与形象之争、形式与反形式之争,揭示出抒情主义从理论到历史、从幻想到现实、从审美到政治不断转换的轮廓和踪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每次都被作者的工作量亮瞎,堪称业界良心,劳模(四十年代新诗研究还真是好多劳模),新诗研究的必读书目。视野确实宏大,所有可能要写开题或proposal的同学都值得读一下。比较核心的方法大概是实存分析加感觉结构,很有效。援引材料真心多,不过对个别文献的解读,以及材料间关系、实际影响力的考量,还是有些异议。
评分史料工作一如既往地扎实,问题意识也较强。美中不足是材料的运用稍显僵硬,堆积太多,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不过即便如此,也没有到“差”的地步吧,有些评论太极端了。感觉王德威和刘禾的著作虽然让人读起来有畅快淋漓之感,但在观点的论证与文献掌握方面还比较弱。从我个人的学术喜好来说,我认为张松建老师的路数值得青年学子学习,而王德威和刘禾的路数从某种程度上却是值得警惕的,用不好,就变成了花拳绣腿。
评分头重脚轻,论述能力有限,最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删了。
评分材料很多,但是。。。
评分史料工作一如既往地扎实,问题意识也较强。美中不足是材料的运用稍显僵硬,堆积太多,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不过即便如此,也没有到“差”的地步吧,有些评论太极端了。感觉王德威和刘禾的著作虽然让人读起来有畅快淋漓之感,但在观点的论证与文献掌握方面还比较弱。从我个人的学术喜好来说,我认为张松建老师的路数值得青年学子学习,而王德威和刘禾的路数从某种程度上却是值得警惕的,用不好,就变成了花拳绣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