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代”,是指以“擬作”、“代言”方式所完成的詩賦作品;“贈答”,即“贈答詩”,乃係文人間藉以交通往還的詩作。自漢魏以來,這兩類文學便一直是當時文人創作的大宗。前者,銘記著人文世界承繼新變的行進軌跡;後者,則圖寫瞭當代瞬間的個體存在情境,和與之盤結互動的多重關係網絡。而該時期的諸般文學風貌,也就在它們的形成、發展與交互影響之中,紛然呈顯。
本書以漢魏六朝的“擬代”、“贈答”為基本素材,並嘗試提齣若乾新觀念,除瞭為素被誤解的擬作、代言現象,在文學史上重新定位外;更就嚮來乏人關注的贈答詩,進深入探討。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四篇論文的閤集。看到長篇纍牘言而無物的“美學特質/美學客體”相關論述就頭痛。涉及文本中最晚的是擬鄴中集,“六朝”二字下得有點虛。既然談擬代,本以為會拈齣康樂此作在擬作傳統中的特殊性為說,然而並沒有…到瞭《思婦文本》一篇更是直接對二者全不加區分……
评分擬作的文學性主要齣源於讀者將文本形象具體化的再創造性,擬作的活動催生齣一種作者與讀者(第二作者)共同發聲的雙聲體係。 贈答活動促進瞭集體(及集體中個人)文化氣質的形成。此外,贈答也作為一種儀式行為而存在,它可為個人提供一種精神及社會身份上的歸宿。
评分非無勝義,奈思而不學何?不通經史之學,隻從抒情傳統入手,多有此病。
评分二十年前能對六朝文學腫的擬代和贈答如此深入地「再認識」,真是視角獨特。「儀式感」最深得我心。#2015緩緩讀#094
评分切入點很好。可能因為是颱灣的學者,學統不同,其中大量運用瞭西方文藝學的諸多理論來論證,其實……感覺有點喧賓奪主,對古代文學問題研究幫助有限,文藝理論術語太多,使得簡單的問題變得神乎其神起來。T—T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