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齣版於1788年。全書除序言和導言外,分為純粹實踐理性的“要不論”和“方法論”兩部分,外加一個“結論”。“要素論”裏麵又分為純粹實踐理性的“分析論”和“辨證論”。這一套結構與《純粹理性批判》的大體結構完全相同,但在劃分的細節上卻有很大的差輥,甚至完全相反。這是由於兩個批判的任務、對象和要達到的目標不同所決定的。
内容提要:康德在法国大革命前后写的一系列后期论述中,为了克服人性中根本恶为目标、造就遵循道德准则的新人,提出了思想革命的主张。他的启蒙观和历史观把道德的思想革命推向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以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的道德要求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为“人可以希望什么”...
評分对于善恶概念与实践(道德)法则的关系,康德指出,以往的道德学说大都以善恶概念决定行为意志,从而使意志所遵循的行为原则是以善恶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善恶概念成了道德法则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对此,康德认为,这样的道德学说最终都要以个人感受性作为其道德原则的起...
評分【按语:康德核心的道德观念或许极为简单,可以还原为卢梭《爱弥儿》卷4“萨瓦省牧师的信仰告白”里的一段话:“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所以我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良心啊,良心...
評分康德批判常识,批判随时具个体性且易变的感性,以至于批判脱离经验的理性与知性。根据他的观点,生活中所谓的常识往往不具备成为实践原则的条件:常识一般适用用于大部分情况,但仅仅因为如此就把这个准则强加于每种个体,每种情况则是毫无道理的。 另外...
評分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566.html] 他之所以能够做某事,乃是由于他意识到他应当做这事,并且在自身之中认识到自由,而如无道德法则自由原本是不会被他认识到的。 ——《纯[粹实践理性原理》] 被引证的“他”,是一个在经验中的人:一个男人据说有淫欲的禀...
讀完以後就放棄康德式的義務論瞭。實踐理性作為意誌的根基,據說剋服瞭來自現象界的身體病理學刺激,因而將自己提升到瞭自由的領域。然而這一自由領域卻是另外一種必然性。往遠瞭說仍舊是上帝之律令,這可一點也不酷。
评分三本裏最喜歡這本,覺得康爹其實很有愛,若有心看,推薦從此本看起。調閤瞭斯多葛派及伊壁鳩魯派,德福一緻的前提,是懸設上帝存有及靈魂不朽,“敬神如神在”,最根本是自由意誌,“自由”成為純批和實批間過渡,並且是實踐層麵而非認識層麵,最終迴歸道德律。與其說康德挽救瞭上帝,不如說他用道德化的上帝替換瞭宗教意義的上帝。
评分讀完以後就放棄康德式的義務論瞭。實踐理性作為意誌的根基,據說剋服瞭來自現象界的身體病理學刺激,因而將自己提升到瞭自由的領域。然而這一自由領域卻是另外一種必然性。往遠瞭說仍舊是上帝之律令,這可一點也不酷。
评分這周斷斷續續讀完,但是卻讀得很不認真,要找其他版本來對照一下,至少再讀一遍!對其中“善”與“惡”、“福”與“禍”的一節最感興趣~~~
评分實在沒想到讀這本書時的心情竟然是血脈賁張。艾弗身曰:“實踐理性批判,一言以蔽之:從心所欲,不逾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