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果(1918-2004),原名蔡濯堂,江苏镇江人。曾任职中国银行国外部,主编该部《办事细则》。后任香港工业总会、科学管理协会编辑,《读者文摘》中文版编辑。兼任香港圣神学哲学院中文教授。旋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著有散文集《艺术家肖像》、《香港之秋》、《想入非非》、《偷闲要 紧》等二十余种;专论翻译的有:《翻译研究》等三种,译有David Copperfield等二十余种。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在翻译实践中哪里有地雷,哪里有险滩,哪里有流沙,也指明了安全的道路。贯穿全书的思想是,译文要像中文。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为文介绍:此书是最适当的翻译教材。
书的内容包括序、序二、翻译要点、字典名称缩写表、引言、总论、把英文译成中文的基本条件、参考书、固有名词的翻译、新词、专门名词的翻译、中文语法、代名词、被动语气、中文修辞、中文字词、英文字、白话文和对话、白话文的节奏和音调、毛病、中国的中文、句型、改编、利用成语与迁就习惯、标点符号、英诗中译、其他、翻译评改等。
余光中所撰前言第7页:理论上说来,好的译文给读者的感觉,应该像原文给原文读者的感觉。如果原文是清畅的,则不够清畅的译文,无论译得多么“精确”,对原文说来仍是“不忠”,而“不忠”与“精确”恰恰相反,为了“精确”不惜其他美德。这种译者,在潜意识里认为外文优于中文...
评分白话文愈发苍白,文言文日益式微,追求纯净的中文,不仅是对作者的要求,也是译者的责任。 思果先生的散文天然清畅,近于口语。而三本有关翻译的著作均为经验探讨,避开抽象的理论,深入浅出地探讨语言层面的细节和纯净中文的神韵。
评分谈到翻译,就免不了翻译腔的问题。一提到翻译腔,仿佛人人都巴不得“得而诛之”。 但我要说,我们需要“翻译腔”。因为现代汉语还太年轻,需要从其它语言吸收新的构词、句法和用语。 包括这本书在内,很多讲翻译的书都要求翻译“说人话”。这种“人话”,有时候可能抠到过分的...
评分非常感谢Onetti兄的推荐,我才有机会找到这本书来看。真的是好书,对于我这种对翻译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及时雨一般,纠正了我很多错误的习惯,也替我树立了正确的翻译观点。 对于思果先生的翻译观点,我是相当赞成的。简言之,如果说翻译的观点有两派:面向读...
评分一本很薄的书,虽然书名里有个“研究”,但写得通俗易懂,很多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 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信息流充斥着大量西化了的中文,如“数以千计”、“对我而言”、“如我们所料”、“发展中国家”…… 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导致我们自己在写文章时也会冒出一两个“洋气...
译文是本国文(落地),绝非新语言(硬译)——信(妥贴),对读者负责;达(精确),对作者负责;雅(文采),修辞贴切,行而远之。
评分活着能看到这本书,真是开心。
评分以举例为主,可能叫“漫谈”更贴切。不少地方还是很有帮助的,比如书中提到argue、prove、try to、myth、one of the best等词或词组的译法,对初做翻译的人,就很有用。不过,这本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书,对我而言最新奇之处是,它足以见证现代汉语的变迁,或者说显示出英文翻译对白话文的影响之深。作者反复强调不能用、不应用的字词或句式,有很多现在已经是常见用法了,比如“船帆”、“聆听”、“拥有”、“基于”、“再次”、“太……以致”等等。作者对此也有很清醒的认识,他多次提到“或许再过几十年大家就都这么说了”,但他还是坚持他“守旧”的立场——这一立场其实是值得称道的,语言的发展也应该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才对,现在的语言“进化”(或者应该说“变异”)得太快了。
评分句句恳切。许多当时非常“不中文”的说法,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了
评分很有趣~不过有些他反对的译文,已经获得中文的合法地位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