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内好:现代日本杰出的思想家。他在1943年与武田泰淳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文学研究会,并出版《中国文学月报》直至1943年研究会解散为止。在六十年代安保运动前后成为知识界的精神领袖。对于竹内好而言,中国不是外在的“他者”,而是自我否定的内在契机,在这一悖论的层面上,竹内好把中国、把鲁迅变成了自己一生奋斗的精神原点。
本书遴选了作者写于上个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数篇代表作品(包括名文《鲁迅》、《近代的超克》等),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竹内好的思想方式与知识立场形成与发展,及其一贯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物质。
——读韩毓海《竹内好何以成为问题》 认真地读了一遍韩毓海《竹内好何以成为问题》一文,我作为一个日本文化研究的陌生者,对韩毓海文章中辨析“明治维新”与“昭和维新”的区别很受启发。前者主题是“脱亚入欧”,但在这个过程中,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欧洲普遍主义日本政...
评分激情的“流行”,往往容易被认为背后没有理性的参与,但是这可能是错的,揭示“激情”背后的理性,并用一种客观分析的方法去反抗它,需要更加敏锐的感觉和更大的勇气。 比如说,成功会引发一种自豪的激情,但是无论从小的方面还是大的方面急于需要自己被定义为“成功者”,成就...
评分看这本书之前,对竹内好的了解不多,唯一一次就是读过他的《新颖的赵树理文学》。 对于文学研究,我仍然抱持着这样的观点,文学研究是面向未来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理论必须用于实践。至于其方法、形式,我并不认为是固定僵化的。然而,随着文学研究的学术化和体制化,这...
评分1. 为什么读这本书? 我在宁波图书馆偶尔翻到这本书,好奇什么是“近代的超克”,不懂又没人可问就自己翻阅起来。我想了解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学者在日本侵华战前、战中、战后的与这场战争的情感联系和思想状态,日本战败后的怨恨?怀疑?苦闷?反思?另外还有日本的中国文学学...
评分晦涩。孙歌的译序虽好但也以竹内好式笔触辞藻包裹和神秘化了整个文集。简言之,自身活在历史进程中,又反对“知识霸权”,自认为文字和命题中已包含历史之运命和前进方向,追求知识生产的反霸权姿态,所谓“在纸上完成一二·八”;欲要树立日本之国民精神人格和主体性,认为中国印度等“精神/文明/民族性独立”者比国体独立之日本更具备实质独立,却又主张主体必须自我否定、解体和给予方可容纳更多他者并达成类似“大东亚共荣圈”之类的亚洲命运与进步共同体,则日本与亚洲之关系若何又很暧昧;进步与反动乃是一体两面,然反动亦不一定不蕴含“超克”之类激进的意识形态。当政治转移到纸上成为思想游戏,则既激越又矛盾。与其说是咀嚼黑暗和拥抱虚无之鲁迅,还不如说是拼命以死士姿态打风车的堂吉诃德。
评分东洋诸学人之论鲁迅,我看还是竹内好论得最切近鲁迅之问题意识,并且以鲁迅自身为方法之操作鲁迅,亦本于鲁迅对流动之当代史的切近的态度的,而行文中肌理分明的脉络感,更毫无掩饰地呈现思考者无定之思想游踪,其行文中所遭遇之阻滞、困惑和障碍,皆颇诚恳地一览无遗,供人观览。鲁迅无意塑造个人正确之思想形象,而不消说毁绝这自苦的思想偶像。由此,若说竹内好氏对鲁迅或有创造与曲解,也是在鲁迅的意义上的曲解,内成于其参与历史的肉身性的,本合于鲁迅之精神。以修辞论,竹内好颇诚恳到无余。其余诸公,学院教授,皆有保留。
评分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语言本来就有点绕……
评分竹内好太浪漫了,他在学界只能是失望和孤独的。
评分晦涩。孙歌的译序虽好但也以竹内好式笔触辞藻包裹和神秘化了整个文集。简言之,自身活在历史进程中,又反对“知识霸权”,自认为文字和命题中已包含历史之运命和前进方向,追求知识生产的反霸权姿态,所谓“在纸上完成一二·八”;欲要树立日本之国民精神人格和主体性,认为中国印度等“精神/文明/民族性独立”者比国体独立之日本更具备实质独立,却又主张主体必须自我否定、解体和给予方可容纳更多他者并达成类似“大东亚共荣圈”之类的亚洲命运与进步共同体,则日本与亚洲之关系若何又很暧昧;进步与反动乃是一体两面,然反动亦不一定不蕴含“超克”之类激进的意识形态。当政治转移到纸上成为思想游戏,则既激越又矛盾。与其说是咀嚼黑暗和拥抱虚无之鲁迅,还不如说是拼命以死士姿态打风车的堂吉诃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