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散文集是以写人为主的。书中所写的人物――赵一凡、周�英以及“今天派诗歌”群体中的芒克等人,是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涌现出的一批“新人”。在那个年代,这一群体所代表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敢于怀疑的理性精神,使许多人着迷。作者试图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记录下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借用帕斯捷纳克的话:生活――在我的个别事件中如何转为艺术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如何从命运与经历中诞生出来。
这个清晨送给你 ——读徐晓《半生为人》 读完这本书正是清晨。忽然意识到,彻夜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于我是很久没有的事情了。 合上书我还在不由自主地想,命运这两个字对人有多么重。如果青春年华中没有七十年代两年的狱中生活,徐晓完全很可能就只是北京的一位小学教师,...
评分无疑这是一本好书,它真实、深情、有质地。 赞美已经铺天盖地,而最深的共鸣不可能由未曾经历那个时代的我发出。我想说的,只关乎最肤浅的形式。 我们为自己的思想和沉淀寻找表达的出口,文字、音乐、舞蹈……任何形式,当我们娴熟收放,它就能完美表达我们的思想;反之,则...
评分《半生为人》这本书是我前一段时间一口气读完的, 这是一本让人着迷的书,讲述的是《今天》诗刊的重要亲历者徐晓女士对70年代那段岁月的深刻记忆和那个年代的知己朋友间一些难忘的故事。因为这本散发着浓得化不开的充满人性温暖的书的缘故,徐晓荣膺华语传媒2005年度散文家的殊...
评分其实这本书不论从阅读到评述对于我来说都比较困难,作者及其那一代的文学形式都深受苏俄文学的影响,这对于我来说是比较陌生、涉足甚少的一个领域。 那段历史对我们来说只存在于历史课本,影视剧作品以及父母偶尔提起的往事中,那是段很少被提起也可能不想被记起的往事...
评分带着一身的疲惫,做着苦诗的诗人,如今还有几个。 每在我失魂落魄的时候,似乎总有一个阶段在遥视着我注目着我,提醒我不可以变得琐屑和衰败,那正是属于个人化的诗歌记忆。 在现当代,有那么一批人在激情灿烂的黄金岁月里留下了歌吟的篇章,它们记载下了叛逆,...
前两篇文章以后,才有些意思。我对苦情妇女一般没什么同理心,毕竟苦难是自找的,到后面的谈故人到有意思了,活生生的跃然纸上,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了。
评分反省以往把“绝望”这个词用得太轻率
评分前两篇文章以后,才有些意思。我对苦情妇女一般没什么同理心,毕竟苦难是自找的,到后面的谈故人到有意思了,活生生的跃然纸上,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了。
评分我读过的是这个版本,这是我15岁之后,我妈推荐给我的书里面,我唯一一本还能读下去的。我觉得这几天我们可以找个时间重新讨论一下这本书了。
评分文中引用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我痛苦并不是因为苦难,而是害怕我配不上这份苦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