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1945年2月15日-),中文名侯世达,美国学者、作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意识、类比、艺术创造、文学翻译以及数学和物理学探索。 因其著作《哥德尔、埃舍尔、巴赫》获得普立兹奖(非小说 类别) 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科学类别)。
侯世达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文理学院认知科学杰出教授,主管概念和认知研究中心。他本人和他辅导的研究生组成“流体类推研究小组”。1977年,侯世达原本属于印第安纳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然后他开始了自己的研究项目,研究心理活动的计算机建模(他原本称之为“人工智能研究”,不久就改称为“认知科学研究”)。1984年,侯世达受聘于密歇根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同时负责人类认识研究。1988年,他回到印第安纳大学,任“文理学院教授”,参与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学科,同时还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哲学、比较文学、心理学的兼职教授,当然侯世达本人表示他只是在名义上参与这些系科的工作。2009年4月,侯世达被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并成为美国哲学会会员。
侯世达曾说过他对“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宅文化感到不适”。他承认“(他的受众中)很大一部分人是被技术吸引”,但提到他的成果“激励了很多学生开始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时,他回应说尽管他对此感到高兴,但他本人“对计算机没有兴趣”。那次访谈中他谈到一门他在印第安纳大学教授过两次的课程,在那门课程中,他以“怀疑的眼光审视了众多广受赞誉的人工智能项目和整体的发展”。例如,就国际象棋选手卡斯帕罗夫被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一事,他评论说“这是历史性的转折,但和电脑变聪明了没有关系”。
集异璧-GEB,是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前缀。《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书:集异璧之大成》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它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
中译本前后费时十余年,译者都是数学和哲学的专家,还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严谨通达,特别是在原作者的帮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说法,尽可能转换为中国文化的典故和说法,使这部译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创作,也是中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
下面这10张图,每一张里,左边一组与右边一组的区别是什么?这就是邦加德问题,最原始的问题一共有100个,我挑了10个,图前为序号。看你能回答出来几个(答案在文末)。 22 47 49 51 55 58 70 85 87 91 好了,我是怎么知道这个奇怪的类似智商测试题的玩意儿? 过去的几个月,断...
评分漫长的一个月终于过去,这本《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终于在十一月的末尾读完了。尽管有人评论这本书并不像传说的那样是一本空前的奇书,但我对于作者在此书中能把这么多学科领域集中在一起不得不表示万分的崇敬。更让人惊叹的是,整本书的章节安排其实是按照巴...
评分关于这本书,确实只有“奇书”两个字可以形容。它的奇不但在于原文的奇妙,也在于翻译者的奇妙。能将这本书翻译成如此味道,恐怕并不比写出这样一本书更容易。 至于书的内容——就去看介绍吧。我所能说的是,介绍里没有一个字是缪赞。
评分我在以前阅读邻居读书会上推荐过《哥德尔、埃舍尔、巴赫》这本书,其实我基本上看不下去,极少有人读得懂这本书,推荐它是因为侯世达写这本书的观念和方法。而且,你即使读不懂,也觉得,这是一本了不起的奇书。 哥德尔是数学家,埃舍尔是画家,巴赫是音乐家。侯世达希望打通不...
评分太多关于哥德尔定理的讨论,都是就着一点感性认识随意发挥,实在太不着边际。我们都不是逻辑学专家(就我自己而言,在朝着专家的方向努力,能否成功还得两说,但至少现在肯定不是),要完全搞清哥德尔的工作然后再去讨论,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但在讨论之前,至少要了解哥德尔的...
文科生读这样一本书,的确是勉为其难了,不过各取所需罢了。这本奇书的定位是“科学普及读物”,也就是还算不得是理论专著,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同样非常有名而且我很喜欢的哲学普及读物《苏菲的世界》。不管怎么样,36年前的这本奇书意外地加深了我对巴赫的理解:不论是从理性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和演绎巴赫,都将是非常艰巨的,可以说如朝圣一般~~~
评分哎哟。。。这本真读伤掉了,不用照镜子就知道自己是猪。。。奇书啊,翻译也奇,理工科或是计算机专业的估计比较容易懂吧,太杂合百家了。。。大一的时候逻辑课老师推荐这本看来是有道理的,刚高考完,智商还处于人生的至高点。。。
评分比较适合我国大二、大三学计算机又有点憧憬人工智能的学生们作课外拓展阅读。主体就三次大过渡:形式逻辑——哥德尔定理——人工智能。由于已经看了《哥德尔证明》和《人工智能哲学》两本,再看这本就觉得作者绕了好大的一圈,最后也没有太多建设性的想法。另外巴赫和埃舍尔虽然一直出场,却并没有达到期待中的深度,大多还是作为辅助解释。“自指”和“配位”是作者强调的两个核心思想。我想随着交叉学科人才的增多,以及AI领域的发展,未来这种类型的书将不会鲜见吧。翻译很有趣,体现出另一个维度的对偶,不过后期是不是校对崩了,从介绍图灵那一章开始,有三、四处错字出现。总的来说,这书还是给人以启发的。
评分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读过此书的人,一种是没读过的人。
评分文科生读这样一本书,的确是勉为其难了,不过各取所需罢了。这本奇书的定位是“科学普及读物”,也就是还算不得是理论专著,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同样非常有名而且我很喜欢的哲学普及读物《苏菲的世界》。不管怎么样,36年前的这本奇书意外地加深了我对巴赫的理解:不论是从理性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和演绎巴赫,都将是非常艰巨的,可以说如朝圣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