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前五章缕述作者赴美国前的早期教育,以及到美国后的继续学习,先是在马萨诸塞州芒森城的芒森学校,后来在耶鲁大学。第六章从作者出国八年后重返中国开始。一向被肖成西方文明表征的西方教育,如果不能使一个东方人变化基本内在的气质,使他在面对感情和举止截然不同的人时,觉得自己倒像来自另一个世界拟的,那不就奇怪了吗?我的情况正好如此。然而,我的爱国精神和对同胞的热爱都不曾衰减;正好相反,这些都由于同情心更加强了。因此,接下去的几章专门用来阐述作者苦心孤诣地完成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这是作者对中国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作者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的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在最终成功掌握口语,能流利地将它说出来后,我立刻开始寻找一个不但可以养活自己和母亲,同时也可以实现我改良中国理想的工作。彼得·帕克医生是一个医学传教士,被美部会指派来广东已经多年,那时美国特派员是一种权宜之计,暂时代替公使的事务——外交公使常驻北京的问题仍...
评分 评分 评分挺好,挺悲哀。
评分作为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对其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倾注的热血足够多。受时代的牵绊,没有走得更远,但亦实属不易。其中曲折,令人唏嘘。
评分中外教育交流史阅读书目 “整个大学期间,中国的可悲状况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那令人痛惜的一幕幕,使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沉重,特别是到了最后一年,我的心情则更感压抑。每当我消沉失望时,我就常常希望自己要是从未接受过教育多好,因为教育的的确确已扩展了我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进而启示我应负责的种种责任,而这些责任决不是那些愚昧无知、闭目塞聪的人能够感受得到的,而人类的苦难和邪恶,也决不是那些没有教养、冷漠无情的人能够敏锐感知的。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愈多,他的痛苦就愈多,必然地,他的快乐也就愈少;反之,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愈少,他的痛苦就愈少,因而他的快乐也就愈多。可是,这种人的人生观是卑下的,其感情是怯懦的,绝不属于品德高尚的人,实不足以称道。” (这种敏锐的感受或许只有少数人才能够经历吧。)
评分看这部书是因为第一批"留美幼童"的再次升温,而目前的时代留学潮流依然汹涌,鉴古足以明今.容闳也是我钦佩的近现代人物.关于中西文化的交融,他无疑也是一个经典的个例.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演进中,随着他的视角审视一番也别有兴味.
评分略读一下,注解详实。容闳一生既是梦想家更是实干家,心怀祖国未来,却不容于落后时代,人生五年两茫茫,岁月长,无奈对斜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