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乎/施康強
今年春天在北京的書店裏看到這本書,很喜歡。翻看目錄,上下兩冊書中收錄的文章,近一半是名傢名文,如周作人《北京的茶食》、俞平伯《陶然亭的雪》、鬱達夫《故都的鞦》、硃自清《潭柘寺與戒颱寺》、梁實鞦《北平的街道》等,見於各傢的文集,為寒齋所藏。對我來說,買一部隻有半部有用,書價又貴,猶豫半天,還是放棄。
來巴黎後,空閑的時間較多,就像想吃中國菜一樣,很想讀中國書。在王爺街的友豐書店重睹此書,如逢故人,又有買的衝動。一看標價八十四法郎,是國內售價的六倍,輕嘆一聲,又放下瞭。後來在友人傢的書架上又和它打瞭個照麵,濛友人允藉,急忙攜迴寓所,仔仔細細,逐字逐句讀瞭兩遍,大慰客居寂寞和故國之思。
全書美不勝收。稍憾者,編者薑德明先生定的體例太嚴,隻收現代作傢的作品,“所以舉凡政治傢、曆史學傢或其他科學工作者所寫的關於北京的文章,雖然寫的不壞也不收”。因此我們讀不到顧頡剛寫京西妙峰山的文章、研究太平天國的謝興堯寫的《中山公園的茶座》。其實,正如作傢的文章未必都是上乘,專傢學者寫起本專業以外的文章來,時有優秀的,至少彆具一格的散文。當年周作人編《中國新文學大係・散文一集》,是把顧頡剛那篇奇長的《古史辨自序》也收進去的。……
作為《北京乎――現代作傢筆下的北京》(薑德明編,三聯書店,1992)的賡續、本書精選34位當代作傢、學人言說北京的散文、隨筆42題。內分七輯,或談論北京整體風貌的曆史變遷,或述說局部區域的印象感受;或感嘆鬍同、寺廟等人文景觀的日漸消逝,或描摹四閤院、大雜院裏的日常生活;或憑吊不堪迴首的飢餓記憶與文革往事,或縷述旅食京華的苦辣酸甜。是憶舊念往,也是感新說世,關乎一個城市的曆史與命運,也摺射齣一個時代的風雲與滄桑。
一 读书犹如吃喝之事,有些是用来解饱的,不得不吃却未必好吃;有些是用来解馋的,鲜香味美但不能贪嘴伤身;而有些则如饭后清茶,需要静心凝神,细细品味。——《抚摸北京》就是最后一种,清茶一般幽香的书。 编者邹仲之在小引中明确了其书与《北京乎》的师承关系,但...
評分现在对于具体篇目的印象有点模糊了,总体的印象是,这本书的编者,似乎带着很强的个人情感来编辑这样一本·书。除了前几篇,后面大篇幅地都是讲述个人的经历,似乎跟北京城关系不大。 固然那段历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场浩劫。但是不至于成为北京城这部史诗般的交响乐中的一段...
評分现在对于具体篇目的印象有点模糊了,总体的印象是,这本书的编者,似乎带着很强的个人情感来编辑这样一本·书。除了前几篇,后面大篇幅地都是讲述个人的经历,似乎跟北京城关系不大。 固然那段历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场浩劫。但是不至于成为北京城这部史诗般的交响乐中的一段...
評分现在对于具体篇目的印象有点模糊了,总体的印象是,这本书的编者,似乎带着很强的个人情感来编辑这样一本·书。除了前几篇,后面大篇幅地都是讲述个人的经历,似乎跟北京城关系不大。 固然那段历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场浩劫。但是不至于成为北京城这部史诗般的交响乐中的一段...
評分一 读书犹如吃喝之事,有些是用来解饱的,不得不吃却未必好吃;有些是用来解馋的,鲜香味美但不能贪嘴伤身;而有些则如饭后清茶,需要静心凝神,细细品味。——《抚摸北京》就是最后一种,清茶一般幽香的书。 编者邹仲之在小引中明确了其书与《北京乎》的师承关系,但...
文革文革文革!
评分買這本書是因為書名,《撫摸北京》與我寫的遊記《印觸印度》有異麯同工之妙,於是買瞭。開篇卻不怎樣,一色的歌頌,如果北京是老北京還有城牆的年代,確實是美的值得一頌。於是扔著不看,待實在沒書瞭纔又拾起,隻是放在某個有點尷尬的場所讀,每天隻讀一小段,纔終於讀完。後半部還算可以吧,錄瞭許多在大變化時期的小事件。讀到陳凱歌時忍不住想,如今他的電影裏是否有當年的陰影在作祟,纔有饅頭這樣的惡搞,嘿嘿。(FEB 17, 2007讀完)
评分並不都是“閑”與“趣”
评分三聯難得的平裝本。喜歡陳凱歌和肖復興的幾篇。
评分不自戀不會死人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