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皿的古今之变,虽然一时难有察觉,却是客观存在的。商周礼器经过春秋、战国,到汉代已经所剩无几,汉人对前代的铜器多不认识,所以后汉经学家制定礼器多不合古制。直到北宋,金石之学兴起,把古钟鼎彝器图写成书,追三代贵遗风,禆益庙堂,宋、元、明、清四朝,无不受其影响。古人笔记杂着零星记载的各种用器,大多语焉不详,缺乏研究,仅仅可以看作资料,器皿作为专门学问,应该从宋代的考古之学开始。
本书是广泛收列各种器物名称,包括正名、别名、俗称、古名、今名等:整体及部件名称。共收词五千九百二十五条,正文插图一千九百零七幅。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中国人制造器皿,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而是用其体现自然的和谐和秩序。儒家学说和传统文化的两大基石,"礼,乐"文化指社会生活的秩序条理和个体内心的和谐,礼乐文化还使工具器皿上升到艺术领域,夏商周三代的玉器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磐等上升而来,玉的精光内敛,坚贞温润的意象又成为中国画,瓷器,书法和诗的最高追求,三代的铜器从铜器时代的烹饪器和饮器等上升而来,铜器的端庄流丽又是中国建筑,汉赋唐律,四六文体的理想型范。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里的礼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评分嗯!很好,推荐那些写历史小说或者其他关于古代小说的作者去买!值得一读
评分可研究的点太多。
评分带图带音。
评分详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