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
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1882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 其间还曾在柏林大学听讲斯拉夫学课程。1887年蒲尔学成归国,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国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笔名为斯吉普涅雅克)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旅游了两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团体有过联系。
1892年,她和一个受过她帮助、后来从流放地逃到伦敦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结婚。夫妇一起积极参与俄国流亡者的活动。伏尼契担任了流亡者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她还出版了《俄罗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译介绍了果戈理和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作品。伏尼契还结识了普列汉诺夫、札苏里奇,并曾到恩格斯家里作客。
1897年,伏尼契的著名小说《牛虻》出版。苏联作家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曾对牛虻有过高度评价。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牛虻这个人物曾影响了许多当时的青年(参见刘小枫文)。
伏尼契还创作了其他一些作品。其中有小说《杰克·雷蒙》(1901),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奥利芙·雷瑟姆》(1904),叙述“牛虻”离家出走后13年的经历的小说《中断了的友谊》(1910)。
伏尼契晚年迁居美国纽约,苏联文学界人士曾到她纽约的寓所访问,并为她放映根据小说《牛虻》改编的电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纽约寓所去世。
十九世纪的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曾产生了很多的爱国志士,这本小说就是拿那些志士的故事做题材的。作者通过小说的主角“牛虻”这个形象,把当时那些志士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热情深刻地表现了出来,使这部作品浸透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其中描写牛虻为意大利人民忍受苦难和英勇牺牲的部分,可说是这部小说最优秀也最动人的篇幅。牛虻的刚强和无畏,他那钢铁般的坚忍力量,他对敌人的憎恨和轻蔑,以及他那不为任何拷打凌虐所屈的坚贞品质,曾使很多青年受到教育和鼓励。
《牛虻》,(爱尔兰)艾.丽.伏尼契 著;李俍民 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3年7月北京第1版 1979年2月第12次印刷,定价0.90元。 这是本旧书,从书上的题签可以看出在我之前至少已经从属过两个人了,从79年北京的工人体育场,到1996年武汉的蔡家田,再到前几年我从徐东或是九万方哪...
评分 评分“你最爱的人是谁,实际上并不是我。” 门已经关上了,他知道无可挽回,那个加利利人再一次胜利了。亚瑟倒在狱中的草席上。 红色的地毯撒满玫瑰花瓣,唱诗班走的井然有序,蒙太里尼也在其间。所有的玫瑰花瓣在他的眼中都变成了亚瑟的血,一滴一滴,喂养着那贪婪的唇。他知...
评分 评分这个译本非常优秀,而这本书的出版也是中国五八年到八零年动乱史的缩影
评分牛虻近乎变态的生存状态下却有一颗伟大的心灵,而蒙泰里尼近乎完美的人性光辉下却有一颗矛盾自惭虚伪的心灵。他们注定是一对无法共存的水与火,唯有互相毁灭才是最后的归宿。
评分我小学时候真没看懂……但是也觉得怪怪的,今天看大家解释一番,顿时觉得很有道理,整个人都不(更)好了。
评分用意识形态来解读这本书是错了的,刘小枫解读的挺好
评分在庸俗的我看来,革命不过是两人矛盾的点缀,父子bl才是贯穿全文的核心!!历经苦难的傲娇受X外在优雅得体内心苦苦挣扎的主教攻……每次两人对话 我整个腐魂都在熊熊燃烧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