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曾是《华盛顿邮报》商务科学专栏作家,目前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2005年,他更是创造书市神话,两部作品同时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精装本和平装本第一名。
这本书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部才华横溢之作。他以社会上突如其来的流行风潮研究为切入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索了控制科学和营销模式。他认为,思想、行为、信息以及产品常常会像传染病爆发一样,迅速传播蔓延。正如一个病人就能引起一场全城流感;如果个别工作人员对顾客大打出手,或几位涂鸦爱好者管不住自己,也能在地铁里掀起一场犯罪浪潮;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还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这些现象均属“社会流行潮”,它爆发的那一刻,即达到临界水平的那一刻,就是一个引爆点。
格拉德威尔走访了宗教团体、成功的高科技公司以及全球最优秀的推销员,他在书中分析了几种有利于开创流行风潮的性格特征,剖析了种种极具感染力的事件,如各种风尚、吸烟现象、儿童电视、商业邮寄广告等,并阐明其背后的导火索。通过大量深具说明力的研究,揭示出发起流行潮并保持其势头的原则和方法。对于企业领袖、艺术家、思想者、设计师而言,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找到一种拓展影响、传播观念的全新思路。
《引爆点》可谓是一部智力历险记忆,妙趣横生,极富有感染力,让人充分感受到思想的魅力和愉悦。尤其重要的是,这本书如同一幅思维导航图,让人看到思维的一种新的拓展方式,并且相信,一个富有想像力的人只要能找准引爆点,就能打开一个充满惊喜的世界。
1.流行三要素:传播行为、传播物本身、传播物发挥作用的环境。 2.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三种关键角色联系员、内行、销售员。联系员维系着大规模的弱联系,是小世界中的社交经纪,他们不会回避对于社交关系的义务,在维持简单、随意、广泛的社交中获得快乐;内行会主...
评分原分几次发表在我的blog上,现在整理了一下供大家参考。不过这里没有了链接,如果不舒服的话,请移步这里:http://www.xinghan.net/index.php/post/7 ps:又从网站推广的角度对引爆流行的理论进行一些案例性分析,就不写在这里了,有兴趣的同学请看这里:http://www.xingha...
评分书的内容暂时不表!在这里通缉一下中信出版社! 原著写于2000年出头。中信出版社在2002年就已翻译出版过此书!原名《引爆流行》。本是旧书出新颜,无可厚非!但换包装,换书名,不惜浪费国内出版行业最稀缺的ISBN资源换刊号,隐性的提高售价(原书18,现书30元),以上种种来博...
评分翻译的太不怎么样了!简直惨不忍睹! 钱清还是北大教翻译的,真实难以置信。是让学生翻的吧? 比如第一页第六句,People were going to the Ma and Pa stores, the little stores that still carried them, and buying them up. Ma and Pa ...
评分关于《引爆流行》这本书,在互联网圈内口碑度颇高,尤其是谈到web2.0,这本书被提到的几率就特别高。说实话这本书我看了,并没有特别深的感触,只是作者把营销理念中的几个点放大化,重心更加明显,就像web2.0其实也未必是新的感念,只是人们推崇他以用户为中心的精髓思想,因...
很实用的一些案例和概念
评分引爆的三个条件:传播传染物行为,传染物本身,环境
评分很实用的一些案例和概念
评分例子有些生硬,看起来不是很流畅。
评分流行的三个法则:1、关键人物法则;2、附着力因素法则;3、环境威力法则。以艾滋病为例子,最早艾滋是在西非传播,一个非洲男子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性交后传播开来,当时该男子在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性交后,再与其他同性者性交,才开始有艾滋病(百度百科)。而后艾滋便在全世界蔓延开来。分析这个例子,最开始的那个男子可看做内行,他所能感染到的人应该是比较少的,但是由于联络员是那些会和很多人都有联系的人,而且性的诱惑本身就充当了推销员的角色,至此,流行产生的关键角色都到齐了。艾滋的难缠和性的诱惑同时构成附着力因素。而艾滋流行地区的卫生环境一般较差,教育水平也偏低,而不安全的性行为、吸毒等行为,正是艾滋流行的主要途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