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約(Immanuel C.Y.Hsü, 1923-2005),生於上海,中國近代史研究權威學者。194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54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曆史係主任、榮休教授。學問嚴謹,著有《中國進入國際社會的外交,1858—1888年》(哈佛,1960)《伊犁危機:中俄外交研究,1871-1881年》(牛津,1965)等,翻譯瞭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哈佛,1959)。1971年,由聖巴巴拉分校幾百位教授組成的學術評議會遴選徐教授任“研究講座”(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此乃該校最高的學術榮譽。
《中國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自1970年麵世後五次修訂,銷售數十萬冊,為歐美及東南亞等地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權威著作及最暢銷的學術教科書,是一本極具深遠影響的經典作品。
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國起,下迄21世紀,縷述四百年來中國近代社會之巨變。然作者明確指齣,這段艱難的曆程並非如大多西方漢學傢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斷輸入而中國僅僅被動迴應的曆史。作者拈齣“政府的政策和製度”、“反對外來因素的民族或種族抗爭”以及“在新的天地裏尋求一條求生之道”三條綫索,作為推動近代中國發展的三股最重要動力,並通過對近代中國內部社會動蕩的描摹,嚮世界講述瞭“一個古老的儒傢帝國經無比艱難,蛻變為一個近代民族國傢”的曆史。
作者徐中約雖身處歐美學界,在書中想錶達的卻是“以中國人的身份對近代中國發展進程的看法”,但這種錶達不囿於任何一傢學說、一種主義,開齣一種摺衷調和的曆史觀。作者以超越意識形態、階級、黨派、種族和文化的眼光,懷抱對各色曆史人物的寬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夠公平公正、客觀冷靜地看待曆史事件的發生。並且參考瞭巨量不同語種的檔案文獻及研究著述,以跨學科的方法寫就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華民族之掙紮曆程的史學巨著。
最近略略翻看了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大约觉得,海外学者的史著大多能破除笼罩在国内史著上的意识形态的魔障,认识论上的框框和教条主义以及行文上的单一僵硬。这是我们在关于中国的史著上,宁愿读海外的也不读海内的原因。 但是,海外中国学史著也...
評分感谢维舟的这篇书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http://book.douban.com/review/1308567/)虽然不同意部分细节观点,但让我有了兴趣了解我本不太愿意去触碰的晚清和民国。 原因也很简单,国共两党对于众多细节上的差异,让我觉得这是一段成王败寇的历史。看不看都不具备历史学...
評分苦逼上班族每天三小时的地铁,一个月多点就把这本书原先计划半年看完的书啃完了....徐先生的文字心平气和,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看历史,文字优美,好评撒! 但是这本介于科普和学术中间(可能更像是学术的总结?),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介绍历史,几乎都在叙述事件的过程而没有...
評分《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1 徐中约著的,香港中文大学这一版米有删减,直接从他的英文第六版翻译过来,还在细校就能找到,也算有缘。 看了五分之一,从公元1600到公元1800。 此书和国内教科书以鸦片战争为近代史开端不同,而是把近代史时间定在明末清初,也就和西方近代基本差...
評分这是我在豆瓣上找来读的第一本书。 第一点,内容的丰富与缺失,这本书采用的是从明末清初开始写起的,这是因为作者认为从这时开始,中国的文化开始了与西方的接触,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书中体现了大量的,翔实的史料,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写出了这段历史,其中也有...
所謂智慧,大概就是能看清現在究竟是康乾盛世,是同治中興,還是皇族內閣吧,不要做1904年還在參加科舉考試的那個人。
评分看完這個就感覺中學課本都是些什麼破爛啊……當然,可能是老師破爛也說不定。
评分作者以超越意識形態、階級、黨派、種族和文化的眼光,懷抱對各色曆史人物的寬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夠公平公正、客觀冷靜地看待曆史事件的發生。並且參考瞭巨量不同語種的檔案文獻及研究著述,以跨學科的方法寫就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華民族之掙紮曆程的史學巨著。——引自簡介。
评分真慶幸自己,在HK讀書。如果在內地……曆史的閹割是對文化的背叛。
评分枯朽的晚清,內憂外患,帝國氣數已盡。列強環伺,命懸一綫。轟塌與修建,守舊與自新,各種力量相互博弈,中華民族完成瞭一次艱難而痛苦的破繭。這艘腐朽的巨輪在駛嚮現代的過程中,劇烈沉浮,險象環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