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贞,台湾著名小说家。曾任《联合报》读书人版主编。以《红颜已老》《陪他一段》饮誉文坛,曾获《联合报》小说奖、《中华日报》小说奖、《中国时报》百万小说评审推荐奖等。著有各类作品十余种,近作包括:《时光队伍》、散文集《租书店的女儿》等。
“花在整理泪水的时间比写的时间长几倍”,成就苏伟贞“本命写作”之书。
“我没赶上他出生,却无奈要送别他死,这是我写《时光队伍》的理由。”——苏伟贞
梁文道《我执》专文推荐 内地版首次引进
2006香港《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奖
2006《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
“死亡是一个不断被拿出来写透透的普遍性故事,如何在这个十分普遍性的故事里写出自己独特的意义,我希望这个文本是清清楚楚属于张德模的,我无意为张德模立碑,他也不会因为死了就成为一个英雄或完人。我的打算是,小说表面是写死,但这里并没有死,反而是写生。明明白白勇气十足的生,接近永恒。”
“站在一个妻子的角度,我看见他亲眼目睹自己死的过程,从头到尾没掉过一滴泪,没有一丝感伤,彻底实践‘怕死也是死,不怕也是死’的生死理念,他死的样子就像他活的样子。”
等读完后,才知道《时光队伍》竟然获得不少奖项。我觉得这是很怪异的事情。 很怪,第一,这并不是一本好看的书,语言是自由自在地崩落,几乎没有任何逻辑和修饰,情节呢?也几乎谈不上,病房场景并不是一次纪实的记录,那些病床前的守护,也不过是要描绘张德模灵魂的一种手段而...
评分借着这次旅行,把这本书看完了。 其实,我并不确定是否已经阅读了每一个章节,因为每一次随手拾起就打开翻阅一段,有些段落仿佛已经阅读数回,有些段落可能仍然藏匿在我未曾翻过的页面中悄无声息。它们在等待我,也在躲避我。无所谓,我还是会把这本书标记为读过,因为旅程结束...
评分刚开始,很闷。 渐渐进入佳境,随着作者的叙述,一幕幕的描写张德模生前的种种,不是写死,实质是在写一个人存活,永远在心里。 一个鲜活的形象,随着一幕幕往事的回溯,渐渐呈现这个人,令人思念,怀念。 所有答案加起来都是死,谁都恐惧死亡,可是命定无法躲过。 苏伟...
评分《时光队伍》是一本生死之书,脱胎于台湾作家苏伟贞在丈夫张德模患病期间所写的陪护日记。2003年8月,张德模以食道癌末期住进医院。在六个月的时间内,苏伟贞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所见所思。苏伟贞跳出了以往红颜女子、痴情男子的情感纠葛故事,转而以一种更为沉静、更为凶猛的强...
评分借用蘇偉貞自己的提問,亦或是張德模的話語:你看過一條河流嗎? 那或是陰影的河流,在夜色中,縱橫交錯,汩汩流動著的是,流浪者的腳步,遠望與回眸。 「入夢者離開,無夢者亦離開,星霜照路,流浪者啟程」 書封面上這般的文字,以及探險家斯文赫定的手稿,莫名地引人注意...
昨晚我们好好聊了聊死亡
评分悲痛而愤怒的絮絮叨叨。作者自己都说,‘此前不相信有灵,面对死亡时又不愿相信没有另一个世界’。可悲。
评分前几十页完全无法在图书馆读、无法在有人的寝室读,三行就要抽纸巾。后来记住的却是那个「节制的父亲」张德模。一直喜欢苏伟贞的语感和节奏呀。#私人化评分没有参考价值#庄尚言的流浪,赖瑞和也曾还乡,「可惜此翁老天涯」。
评分昨晚我们好好聊了聊死亡
评分“我们都不信死后的世界。曾经约定,谁要是先走,而果然有魂,就回来报个信,通知一下。方法是在对方的脚底瘙痒。所以直到如今我还会把脚伸出被子,心想,张德模,不要背约呀。”很多年前就想读,然而没想到那么琐碎那么难读,形散神散……一个哭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