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春,台湾著名作家。台湾辅大中国文学硕士。现任台湾辅大中文系教授、News98电台主持人。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学奖等。著有《鸡翎图》、《公寓导游》、《没人写信给上校》、《撒谎的信徒》、《文学不安》、《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野孩子》、《小说稗类》、《本事》、《寻人启事》等。
80年代末90年代初,二十出头的张大春凭着旧学根柢与对都会新气息的敏锐,以《将军碑》、《公寓导游》、《四喜忧国》等短篇小说令人惊艳地开启了台湾现代小说在形式上完足并真正专业的黄金时期。随后,评家、读者们跟着张大春走过令成人少年都捧读传诵的大头春风光、一路到他紧追新闻、以文字颠覆政治的新闻写作系列、为武侠开创新局的五十七万字巨作《城邦暴力团》,至到这本令学界瞩目的创作者文论《小说稗类》,张大春坚持专业写作的姿态,对台湾文坛起着现今仍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此书曾于2004年出版,引起小说界和学界的瞩目,更是受到广大小说爱好者的追捧。此次为修订版,作者亲自写了一篇精彩纷呈的长序《志怪应逢天雨粟》。
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应该能体贴胡适把明、清之际的许多小说家“拉拔”到和古文家等高甚至更高一等的地位上去。虽然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只写到中唐的元、白诗便戛然而止,压根儿没从小说上说明白:中国文学是如何“永永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创作的新路”的。然而,在《白话文学史》书成近70年后,胡适的意见乃至于诸多考证研究与观念的发明,不该只被看成是“奖掖小说”、“揄扬当代”而已。他所触及的课题倘若不被进一步发现、开展,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恐怕也“永永”不会明白:从施耐庵到吴跌人是如何……
在《小说稗类》中,由庄子始,张大春炫技似地学舌马奎兹、戏仿司马中原……极尽耍痞嘲弄之能事。难得他如此杂学百家、博古通今,更难得有如此清晰的架构,梳理出独特的小说观。
▲要让读者同意你的想法其实是有一些技巧的,比如用贬义、嘲讽的语气去谈论一个你看不惯的东西——尤其是夸张和嘲讽,很容易让读者堕入你的叙述圈套,在阅读的快感中忘记你的叙述前提,懵懂之中成为你的价值判断下的奴隶。 ▲张大春显然不断在维护“作者”在小说创作、接受过...
评分张大春是个很好玩的人。 把这本讲究小说的书写得好看之极,可一点没有学院气。代替序的一篇《说稗》乃是极好的杂文。书里的每一则单看,都异常风趣。分花拂柳,沾溉处处,使人惊诧于他阅读的浩博,旁征博引,以至于无穷。可是有次序,有趣味,有非常自觉的对小说的讲...
评分大约是受了“文以载道”的流毒,有些人读小说非要读出个意义来,他们被语文试卷的出题人害了一辈子,总问这篇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参加工作了,不考试了,也忍不住总琢磨,领导刚才说的话中心思想是啥?代表啥精神?都快成病了,就像老是把革命挂在嘴边的人一样讨厌。其实呢...
评分张大春的《小说稗类》有书友评论说有趣,这是个误导。作为小说爱好者,我犯了“知其然,又想知其所以然”的好奇心毛病,于是巴巴买了来,差不多用一天时间读完,累到眼晕,合上书本,要说有什么收获,大体除了感知一堆长长句式里嵌套的各类文论术语,再就是书中所涉的一列...
评分一开始谈情节而指向于无情节,说出小说体系的无序。 张春树似乎是把一个错误的秩序打乱了,但又并未建立属于他的新体系,或者说他就是要说明一切并没有体系而言。只是透视到小说的每一个细节,品位它的乐趣,旁征博引,以至于无穷。 前几章看得屡屡让人发笑, 如同读至“指涉...
重读,张大春的文字很古雅,引用的例子也大多古雅,但他的小说观却很“邪痞”,有些曲高和寡,有时难免也流露出小男人气息,故作聪明、爱卖弄
评分可以说受益匪浅了。其中几个特别好玩儿,合我胃口:张爱玲小说里的速度感、超然的疏离,笔记小说材料库,小说的细节跟特写,小说的离题……
评分书袋掉得太多,看得我甚觉自己懵然无知。也不太适应这种语言。
评分无法卒读
评分有些还挺有意思的,比如说汪增琪那一段。但进入当代之后,特别是在结构主义之后,就会发现其实谈的都不是问题。所以我又觉得,真有时间还不如去看《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之类的,或者看看哈罗德·布鲁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