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源寜,廣東陸豐人,齣生於1899年,是一名留英歸來的法學博士。1925年任北京大學英文係主任。1927年任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教授和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外國文學係講師。1928年5月,《中國評論》在上海創刊,林語堂為編委之一。1933年溫源寜南遷,也成瞭《中國評論》的編委,這些人物小傳就是他這一時期主持專欄的成果。
1935年,英文月刊《天下》在孫科支持下創刊,溫源寜任主編,林語堂、吳經熊、全增嘏、姚莘農(剋)等任編輯,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事爆發停刊。
本書收入南星翻譯的《一知半解》,還收入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溫源寜30年代英文評論的中譯,其中既有對英美現代詩的賞析,也有對中國畫的品評,還有對英國散文集的推介。雖然有些譯文較為粗疏,仍足以窺見溫源寜多方麵的學術成就。有必要指齣的是,溫源寜是目前所知最早嚮國人介紹大詩人T.S.艾略特和著名小說傢D.H.勞倫斯詩作的,功不可沒。附錄部分收入林語堂所譯《吳宓》《鬍適之》兩篇,以與南星所譯對照;還收入錢锺書的書評《不夠知已》、張中行作嶽麓版《一知半解》序和香港書話傢黃俊東的《不完全的瞭解》,以稍稍展示《一知半解》在各個不同的曆史時期的影響。
几个月前的一天,我在上海福州路一家萧条的旧书店里翻书,无意中拿起一本大概因滞销而折价出售的随笔集,作者不知是何人,书名也从未听过,内容大概是一位旧时文人的文章结集。唯一有些特别的是该书为英汉对照版,那些文章本来是用英语写成,此书将英文原文和后人的汉译一并收...
評分吴宓先生,世间仅有,一经见面,永不能忘。有的人,得介绍一百次,到第一百零一次,还得介绍。他们的相貌十分平凡,毫无特点,不值一提,就如同街上的张三、李四和王五。但吴先生的相貌奇特如漫画,值得一书。其头部状如炸弹,看上去一戳即爆,皮包骨,黑乎乎;胡须快要长满一...
評分很少看到这样纯正的英式散文了。 原没有听说过温源宁之名,是顺着他的学生钱钟书这根葡萄藤摸到的。因为没有机缘拜读英文原作,借着译文只能算是隔雾赏花,虽不很分明,依旧可以感受到这枝“生龙活虎”之笔的气势。 文中涉到的人物,也就开篇几位如吴宓、胡适、徐志摩、周作...
評分注销人人,看到了当时自己读这本书写得一小段,2009年12月时一个小时就读完了 一知半解里收录了他写的17个人的小品:吴宓先生、胡适博士、徐志摩先生、周作人先生、梁遇春先生、王文显先生、朱兆莘先生、顾维钧博士、丁江文博士、辜鸿铭先生、吴赉熙先生、杨丙辰先生、周廷旭...
評分几个月前的一天,我在上海福州路一家萧条的旧书店里翻书,无意中拿起一本大概因滞销而折价出售的随笔集,作者不知是何人,书名也从未听过,内容大概是一位旧时文人的文章结集。唯一有些特别的是该书为英汉对照版,那些文章本来是用英语写成,此书将英文原文和后人的汉译一并收...
即《不夠知己》。譯文不佳,扣分(有處居然將白璧德都譯錯瞭)。附錄的林語堂譯文與南星的相較似有較大齣入,得找原文看看。
评分即《不夠知己》。譯文不佳,扣分(有處居然將白璧德都譯錯瞭)。附錄的林語堂譯文與南星的相較似有較大齣入,得找原文看看。
评分難得讀到這麼好讀的散文,雖然是由英文翻譯過來的,但是還是很有味道。由此書也不由得對英式散文産生瞭興趣。有時間要去讀讀Robert lynd的散文。
评分這是溫源寜《一知半解》和其他文字的閤集。
评分2013.6.11於徐州海天書城購得此書,同年8.27訪滬上,攜此書做途中消遣。逛季風書園,見“舊書迴收”活動,將之換得八摺券購入新版《陳寅恪的最後20年》。後憶季剛“讀書不可殺書頭”教誨,遂又從圖書館藉齣是書閱畢。惜未諳英國散文傳統,加之迻譯,又隔一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