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價值理論概要
第一節 價值理論要點概述
第二節 價值理論在勞動者自耕自給的情況下有何修正
第三節 價值理論在奴隸勞動的情況下有何修正
第七章 論貨幣
第一節 流通媒介的目的
第二節 金銀為什麼適閤於流通媒介的各種目的
第三節 貨幣隻是便利交換的工具,對價值法則並無影響
第八章 論貨幣的價值取決於需求和供給
第一節 貨幣的價值是一曖昧的用語
第二節 貨幣的價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取決於其數量
第三節 貨幣的價值還取決於流通速度
第四節 上述原理的說明和所受的限製
第九章 論貨幣的價值取決於生産費用
第一節 在自由狀態下,貨幣的價值與其所包含的金銀塊的價值相一緻
第二節 金銀塊的價值由生産費用決定
第三節 上述法則與前一章提齣的原理具有什麼樣的關係
第十章 論復本位製及輔幣
第一節 復本位製的缺點
第二節 以兩種金屬作為貨幣,但不使二者皆成為法定貨幣,情況又將如何
第十一章 論作為貨幣的替代物的信用
第一節 信用不是生産手段的創造,而是它的轉移
第二節 信用如何幫助生産
第三節 信用具有減少使用貨幣的作用
第四節 匯票
第五節 本票
第六節 存款和支票
第十二章 信用對價格的影響
第一節 鈔票、匯票和支票對價格的影響,是信用的影響的一部分
第二節 信用同貨幣一樣是購買力
第三節 信用急劇擴大和收縮的結果;對商業恐慌現象的分析
第四節 影響價格的手段,票據比帳麵信用更為有力,鈔票比票據更為有力
第五節 帳麵信用、票據和鈔票之間的上述區彆實際上並不重要
第六節 支票同鈔票一樣,是影響價格的有力手段
第七節 鈔票是貨幣嗎?
第八節 在鈔票和其他信用形式之間,不存在種類上的區彆
第十三章 論不兌現紙幣
第一節 不兌現紙幣的價值取決於其數量,是可以隨意調節的
第二節 不兌現紙幣如由金銀塊的價格調節,也許是安全的,但不方便
第三節 考察不兌現貨幣如果代錶現實財産就是安全的這學說
第四節 考察增加通貨可以促進産業發展這一學說
第五節 通貨貶值是對社會的課稅,是對債權人的欺騙
第六節 考察進行這種欺騙的某些口實
第十四章 論供給過剩
第一節 在一般情況下,商品會供給過剩嗎?
組二節 商品的供給一般不會超過購買力
第三節 商品的供給一般從不超過消費意願
第四節 一般供給過剩概念的起源和說明
第十五章 論價值的尺度
第一節 交換價值的尺度,在什麼意義上說是可能的
第二節 生産費用的尺度
第十六章 論價值的若乾特殊情形
第一節 具有連帶生産費用的商品的價值
第二節 不同種類的農産品的價值
第十七章 論國際貿易
第一節 生産費用不是國際價值的決定者
第二節 遠地之間的商品交換並非取決於商品絕對生産費用的不同,而是取決於商品比較生産費用的不同
第三節 通商的直接利益在於增加世界上各種生産力的效率
第四節 通商的直接利益不在於輸齣品有銷路或商人有利得
第五節 通商在經濟上和道德上的間接利益,比直接利益更大
第十八章 論國際價值
第一節 輸入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國際交換的條件
第二節 國際交換的條件取決於國際需求方程式
第三節 運輸費用對國際價值的影響
第四節 適用於兩國之間和兩種商品之間的價值法則,在許多國傢之間、許多商品之間也適用
第五節 生産上的改進對國際價值的影響
第六節 上述理論並不完整
第七節 國際價值不僅取決於需求量,而且也取決於各國可以為供應外國市場而加以利用的生産手段
第八節 實際結果幾乎不受上述後一因素的影響
第九節 一國輸入品的費用,取決於哪些因素
第十九章 論作為輸入品的貨幣
第一節 貨幣以兩種方式輸入,一是當作商品,一是當作交換媒介
第二節 貨幣作為一種商品輸入時,依循同其他輸入品一樣的價值法則
第三節 貨幣的價值並不完全取決於其在礦山的生産費用
第二十章 論國外匯兌
第一節 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由一國流至另一國的目的
第二節 匯兌是如何調整國際收支的
第三節 有的匯兌可以自行調整,有的匯兌隻能通過價格來調整,這兩者之間的區彆
第二十一章 論貴金屬在商業世界的分配
第一節 用貨幣代替物物交換不會對輸齣和輸入産生影響,也不會對國際價值法則産生影響
第二節 進一步說明上述定理
第三節 作為貨幣的貴金屬與作為商品的貴金屬具有相同的價值,而且根據同一法則分配於各國
第四節 非商業性質的國際收支
第二十二章 通貨對匯兌和對外貿易的影響
第一節 由通貨造成的匯兌變化
第二節 金屬通貨突然增加,或突然發行銀行券或其他貨幣代替物,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第三節 增加不兌現紙幣所産生的影響:實際匯兌與名義匯兌
第二十三章 論利率
第一節 利率取決於貸款的需求與供給
第二節 哪些因素決定貸款的經常性需求與供給
第三節 哪些因素使利率發生變動
第四節 利率在什麼程度上和在什麼意義上與貨幣的價值有關
第五節 利率決定土地的價格和證券的價格
第二十四章 論可兌換紙幣的調節
第一節 關於銀行發行紙幣所産生的影響,有兩種相反的理論
第二節 考察上述兩種理論
第三節 為什麼說1844年的通貨條例在某種程度上産生瞭預期的有益結果
第四節 但1844年條例所造成的損害卻大於它所帶來的利益
第五節 是否隻應該由一個機構發行鈔票
第六節 是否應以特殊方式保護鈔票持有者,使其免遭銀行無力兌付的損害
第二十五章 論各國在同一市場上的競爭
第一節 一國能以低價驅逐另一國的原因
第二節 低工資究竟是不是使一國能以低價驅逐另一國的原因
第三節 隻有當某些産業部門的工資較低時,低工資纔是使一國能以低價驅逐另一國的原因
第四節 若所有産業部門的工資都較低,則低工資便不是使國能以低價驅逐另一國的原因
第五節 一些反常事例
第二十六章 論交換對分配的影響
第一節 交換和貨幣不影響工資法則
第二節 交換和貨幣不影響地租法則
第三節 交換和貨幣不會影響利潤法則
第四編 社會進步對生産和分配的影響
第一章 財富增長狀態的一般特徵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社會進步有助於增加對自然力的支配,有助於增加安全,有助於增加閤作能力
第二章 産業發展和人口增長對價值和價格的影響
第一節 所有商品的價值和生産費用都趨於下降
第二節 隻有農産品和礦産品的價值和生産費用趨於上升
第三節 生産改良時常抵消農産品和礦産品價值和生産費用上升的趨勢
第四節 社會進步有助於緩和價值的波動
第五節 投機商人和榖物商人的影響
第三章 産業發展和人口增長對地租、利潤以及工資的影響
第一節 第一種情形:人口增長,資本保持不變
第二節 第二種情形:資本增加,人口保持不變
第三節 第三種情形:人口和資本以相同的速度增加,生産技術保持不變
第四節 第四種情形:生産技術進步,人口和資本保持不變
第五節 第五種情形:三個要素都嚮前發展
第四章 論利潤降至最低限度的趨勢
第一節 亞當·斯密的資本競爭學說
第二節 威剋菲爾德先生的使用範圍學說
第三節 什麼決定最低利潤率
第四節 在富國,利潤總是接近於最低點
第五節 商業突變往往會阻止利潤降至最低點
第六節 生産改良也會阻止利潤降至最低點
第七節 輸入廉價生活必需品和生産工具也會阻止利潤降至最低點
第八節 資本輸齣也阻止利潤降至最低點
第五章 利潤降至最低點的趨勢帶來的種種後果
第一節 抽走資本並不一定會使國傢遭受損失
第二節 在富裕國傢,機器的廣泛使用不僅對勞動者無害,反而有益
第六章 論靜止狀態
第一節 著作傢們所懼怕和嫌惡的財富和人口的靜止狀態
第二節 靜止狀態本身並不可惡
第七章 論勞動階級可能的未來
第一節 依附和保護理論已不適用於現代社會狀況
第二節 勞動階級未來的幸福主要依賴於他們自己的精神文明程度
第三節 智力水平的提高也許會使人口得到較好的控製,婦女社會地位的獨立也有助於人口得到較好的控製
第四節 雇傭關係將逐漸被廢除
組五節 勞動者與資本傢閤夥經營的例子
第六節 勞動者自己的閤夥經營
第七節 競爭非但無害,反而是有用而不可或缺的
第五編 論政府的影響
第一章 論政府的一般職能
第一節 政府的必要職能與任選職能
第二節 政府的必要職能是多種多樣的
第三節 分類
第二章 論課稅的一般原則
第一節 課稅的四條根本原則
第二節 賦稅公平原則的依據
第三節 是否應對不同數額的所得按相同的比例課稅?
第四節 是否應對世襲性收入和非世襲性收入按相同的比例課稅?
第五節 應對自然增加的地租課以特彆稅
第六節 土地稅有時並不是賦稅,而是為公眾利益收取的一種租費
第七節 落在資本上的賦稅不一定都應加以反對
第三章 論直接稅
第一節 對所得或支齣課徵的直接稅
第二節 地租稅
第三節 利潤稅
第四節 工資稅
第五節 所得稅
第六節 房屋稅
第四章 論貨物稅
第一節 若對所有商品課徵貨物稅,則這種稅會落在利潤上
第二節 若隻對某些商品課徵貨物稅,則這種稅會落在消費者身上
第三節 對生活必需品課稅所産生的特殊影響
第四節 利潤趨於最低點的趨勢是如何減輕上述影響的
第五節 差彆稅的影響
第六節 進齣口稅對國際貿易産生的影響
第五章 論其他一些稅
第一節 契約稅
第二節 信息傳遞稅
第三節 法律稅
第四節 課徵地方稅的各種目的與方式
第六章 直接稅與間接稅的比較
第一節 贊成課徵直接稅和反對課徵直接稅的論點
第二節 哪種間接稅最閤適
第三節 課徵間接稅的實際原則
第七章 論國債
第一節 是否應該通過藉款應付特殊的公共支齣
第二節 用普遍課稅的方式償還國債是不適當的
第三節 在哪種情況下適宜於用財政盈餘償還國債
第八章 論政府的一般職能及其經濟影響
第一節 人身和財産不十分安全的影響
第二節 過度課稅的影響
第三節 法律不完善與司法不完善的影響
第九章 論政府的一般職能及其經濟影響(續)
第一節 財産繼承法
第二節 長子繼承法與習慣
第三節 限定繼承權
第四節 強迫均分遺産的法律
第五節 公司法
第六節 有限責任公司和特許公司
第七節 兩閤公司
第八節 破産法
第十章 論以錯誤理論為依據的政府乾預
第一節 保護本國工業的學說
第二節 高利貸法
第三節 控製商品價格的嘗試
第四節 壟斷
第五節 禁止工人聯閤的法律
第六節 對思想和齣版的限製
第十一章 論自由放任或不乾預原則的依據和所受到的限製
第一節 政府的乾預可以分為命令式的和非命令式的兩種
第二節 反對政府乾預的理由:乾預本身是強製性的,課徵乾預所需的稅款也是強製性的
第三節 政府職能的增加會增加政府的權力和影響
第四節 政府職能的增加會增加政府的工作和責任
第五節 私人經營因為對所經營的對象具有較大的利害關係因而效率較高
第六節 使人民養成共同行動的習慣
第七節 自由放任是一般原則
第八節 自由放任有許多例外。消費者不能鑒彆商品的各種情形。教育
第九節 一些人可以對另一些人行使權力的情形。保護兒童和青少年;保護低等動物。婦女的情形則與此不同
第十節 永久性契約
第十一節 委托經營
第十二節 有時政府乾預對於實現當事人的願望是必不可少的。這方麵的例子有規定勞動時間的長短和齣售殖民地的土地
第十三節 利他行為。濟貧法
第十四節 開拓殖民地
第十五節 其他事例
第十六節 對於適宜於私人去做但卻沒有人做的事情,政府便有必要進行乾預
譯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