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里边惟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二是讨论如何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
1可能性和必要性 这本书是想通过“对美国中国学与国内史学习用的理论前提进行双向对比和相互参证,试图探索建立中国史学研究的‘中层理论’的可能性”(P6),但全书更多停留在对史学成果检阅的层面,指出 “美国中国学和国内史学习用的理论前提”未被反思之处,却并没能就通过...
评分 评分本书的意义在于摆脱宏大叙事/改变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式两种治史方式。个人最大收获:超越激进与保守的二元对立。近代以来研究往往在现代化叙事下进行阐述,而知识分子的活动又总与国家目标相符合。汪晖:要学会区别现代性的反思(内在冲突结构来反省),而不应将现代性作为整体目标加以肯定。
评分可以看到杨念群对于国内史料原教旨主义及宏大叙事的不满,但他将前者视为乾嘉后学则太无厘头了,史学看重史料是堪称学科性格的事。批评工匠式史学尤能引起共鸣。杨的所谓中层理论正如葛兆光的“一般思想史”一样暧昧、模糊且不具操作性,尤其他将市民社会、文化权力网络等分析模式纳入中层理论,视其为尝试之一,难免牵强。 但是此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史学批评,对余英时的批判切中肯綮,余比附西方的毛病正是其问题之一;对基层社会研究中的士绅研究归类总结尤其精当;对现代化叙事与革命叙事的关系的分析一扫我原来的简单线性认识。后现代一章可以看见很深的福柯影响,但是杨对西方理论的认识也并不完整,存在瑕疵。程美宝对杨念群的批评竟被他接受,也颇值得玩味。打算入手一本。
评分重新翻读了一遍
评分清晰的思路,深刻的分析,振聋发聩的指问,启发思路的解读,不偏不倚的评论,总之,一本好书。
评分我觉得应该是前面一种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