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F.:(Franz Kafka 1883~1924)
奧地利小說家。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死後多年,其作品中的深刻思想逐漸被人所認識,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現代主義作家。死后多年,其作品中的深刻思想逐渐被人所认识,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
银行职员约瑟夫·K一天清晨无端被捕,不得不面对一场莫名其妙的诉讼案。他不知身犯何罪,却要定期接受“审讯”;他的自由不受限制,却又感到法院的人无处不在;他想澄清自己,却又无从措手。一切都荒谬绝伦;法律无法捉摸,审讯如同儿戏,法官委琐卑劣,律师中会空谈……然而,案子却像网一般罩住了他。最终,他只能像条狗似的被人杀死。《审判》展示的是一个梦魇般的世界,却昭示着某种极端的人类历史命运。对二十世纪来说,卡夫卡是一位天才的预言家。
“末法”通常是作为佛教术语来使用,指佛法衰退后,宗教上乱象丛生的漫长时期。原本是有着严格用度要求的词语,连年限长短都有明确界定的。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一切词语的边界都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解释,甚至完全按自己希望阐明的观念来定义“末法”,也成...
评分真他妈是真理。 “不必把一切都认作是真实的,但必须把一切都认作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就生活在谎言中。 对体制操作程序了如指掌并照做的人,我们说他清醒。 对体制背后真面目看得透透彻彻并站出来斥责的人,我们说他傻。 对前二者心知肚明却讳莫如深的人,我们说他聪明。 这...
评分I gave up reading the book after I have finished 50% of the pages. It was less attractive than the The Metamorphosis, and even more depressing. The whole story is a repeat of nonsense. It is nonsense that K was house arrested without a proper reasons; all ...
评分在百度百科里,审判,通俗解释是审理案件并加以判决。法理解释是指人民法院依定法院程序来源于人民检察院的公诉案件或者自诉人自诉的案件进行审理并判决的一项活动。诉讼,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是指法庭处理案件与纠纷的活动过程或程序。现在,在中国法理的解释上,是指纠纷当事...
评分一.人类自身的桎梏 《诉讼》里的乡下人不是一个普通人。这个乡下人是觉悟的。为什么说“这扇门是专为你而开的”的呢?因为这个乡下人既看见了“法的门”,又想要进去。这扇门就是专门为他这种人而开的。虽然每一个人都在追求“法”,但与平庸者不同,这个乡下人意识到,他看...
被封面吸引的
评分卡夫卡的小说没什么意思,随笔比较狠
评分惭愧,第一本手不释卷的书
评分我还记得当时的震撼~
评分理解了这部小说的人不会觉得它荒诞,反会觉得它格外清澈通透。约瑟夫•K无端卷入的为期一年的诉讼,表现的正是与基督教中的“罪责”类似、但又更为广义的东西:每个人——仅仅因为他是他自己——而不得不背上的十字架。正是因为这种罪责没有来由,它便也无法赎清,一生便也耗费在无意义的恐惧、抗辩与拖延之中。正如书中那则“在法的门前”的寓言所说,与其说人活着是在追寻某种公道,不如说他还总是搁浅在通往这一目标的程序性障碍之中;程序性障碍并不是一个有待跨越的细枝末节,而根本就是人在其中挣扎的那整个的背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