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高句麗民族的起源及其考古學文化
第一節 文獻中高句麗起源的再探證
第二節 考古學上的高句麗先世文化和早期文化
一、高句麗的“先世文化”——西漢以前的遼東“高夷”和“貊”族文化
二、高句麗的早期文化——兩漢時期的“五部”文化
第三節 高句麗族稱的來源及其意義
附:中國東北地區石棚、積石墓、石蓋墓、石棺墓和相關遺址重要地點分布一覽錶
第三章 高句麗的城邑製度與山城
第一節 高句麗的城邑製度與社會結構
第二節 高句麗山城的起源
第三節 高句麗“五部”的形成與發展是其山城布局的基礎
第四節 軍事防禦體係是高句麗山城的主要實用功能
第五節 “比郡縣”是高句麗山城後期接受漢文化後城邑製發展的總趨勢
第四章 高句麗的早、中、晚期都城
第一節 高句麗早期都城——五女山山城和下古城子
一、五女山山城
二、下古城子
第二節 高句麗中期都城——國內城與二處“丸都城”
一、國內城
二、二處“丸都城”
第三節 高句麗的後期都城平壤“三城一宮”
一、大同江右岸“平壤城”
二、大城山山城(大聖山城)
三、青岩裏土城(黃城)
四、安鶴宮(宅宮)
第五章 鴨綠江兩岸重要高句麗古城綜錄
第一節 鴨綠江右岸的重要高句麗山城
一、高爾山山城
二、鳳凰山山城
三、城子山山城
四、催陣堡山城
五、塔山山城
六、燕州城山城(岩州城)
七、英城子山城
八、高麗城山城
九、吳姑城山城
十、娘娘城山城
十一、大黑山山城
十二、得利寺山城
十三、海龍川山城
十四、龍潭寺山城
十五、莊河城山山城
十六、高儉地山城
十七、轉水湖山城
十八、黑溝山城
十九、杉鬆山城
二十、虎山山城
二十一、五龍山城
二十二、煙筒山山城
二十三、石颱子山城
二十四、赤山山城
二十五、英額門山城
二十六、太子城山城
二十七、龍潭山山城
二十八、霸王朝山城
二十九、羅通山城
三十、城子山山城
三十一、自安山城
三十二、建設山城
三十三、工農山山城
三十四、赤鬆柏山城
三十五、龍首山山城
三十六、興安山城
三十七、青龍山山城
三十八、薩其城山城
附:鴨綠江右岸已發現的重要高句麗山城一覽錶
第二節 鴨綠江左岸朝鮮半島北部的重要高句麗山城
一、長壽山山城及周圍衛城
二、太白山城
三、龍吾裏山城
四、鵂鷗山城
五、紇骨山城
六、慈母山城
七、月堂裏山城
八、黃龍山山城
九、北青古城
十、加應山城
十一、九月山城
十二、黃州城(得月山城)
十三、安州城
十四、通州山城與淩寒山城
十五、博陵山城
十六、鐵雍山城
十七、嶺罕山城
十八、黑榖山城
十九、大鮮山山城與太山山城
二十、鶴城山城
附:鴨綠江左岸重要高句麗山城一覽錶
第三節 與山城拱衛的重要平地城
一、集安國內城
二、桓仁下古城子
三、遼東城
四、平郭城
五、靉河尖古城
六、木奇鎮古城
七、延吉土城子古城和河龍古城
八、上伯官屯古城
九、東團山平地城
十、大同江右岸平壤城
第六章 高句麗古城的建置分期、分區及其曆史背景
第一節 高句麗古城分期與其“五部”的形成與發展
一、高句麗“五部”的形成與山城的初建
二、以“國內城”為中心“五部”製的確立及城邑的擴大
第二節 高句麗古城建置的早期——從立都“紇升骨城”到建立“國北新城”
第三節 高句麗古城建置的中期——從“新城”的建立到遷都“平壤”
第四節 高句麗古城建置的晚期——從遷都“平壤”到“韆裏長城”的修築
第七章 高句麗古城的構築特點及其特殊規律
第一節 山城是高句麗城邑建築的顯著特點
一、山城選擇自然地理條件的優勢
二、山城建築布局具有“不規則性”
三、山城建築規劃中的軍事防禦體係
四、山城多雄踞山水之險和水陸要衝
五、中心城邑與衛城和“當道小城”的連屬和拱衛
六、山城城牆的構築及類型
七、山城城門的結構特徵
八、城內建築遺跡及特點
第二節 高句麗古城建築結構的最高形式是王城宮殿和官署寺廟
一、早、中期宮室和官署建築
二、晚期宮室、官署和佛寺建築的構造形式
第三節 山城與平地城相結閤是高句麗核心建築的特殊形式
一、山城與其拱衛的平地城相毗鄰
二、山城所對的平地城均雄踞大川之畔
三、山城與平地城間多麵臨一條交通乾道
四、與重要山城拱衛的平地城多沿用漢、魏舊城
……
第八章 高句麗古城址齣土文物的考古學斷代分析
第九章 高句麗古城命名的文化內涵
第十章 高句麗重要古城的古今地理與地名考證
第十一章 高句麗諸名城與文獻中相關史跡的考察
第十二章 餘論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