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清瞭有關現代性的上述思路之後,我們再迴到餘虹的《革命·審美·解構》一書。我覺得該書的基本思路與上述思路可謂不謀而閤,而且,可以說,上述思路的終點,正是餘虹寫作本書的邏輯起點,即從中國社會現代性的內在衝突來考察、闡釋、說明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內在矛盾及其復雜的演進曆程。餘虹的基本思路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現代性主要體現為以梁啓超為起點的現代工具主義與以王國維發端的現代審美主義及其衝突。這種現代性衝突的曆史大緻是:第一,學術化時期:從晚清的學術爭論到五四新文學理論的雙重現代性追求(文學革命論與文學自主論)。第二,政治化時期:五四後到80年代末,第一階段五四後到文革是現代工具理論主義藉助政治權力上升到獨尊地位並排斥打擊現代審美主義,理論上經曆瞭“新寫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兩結閤”三大革命現實主義的形態和話語。第二階段文革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現代審美主義藉政治寬鬆時期全麵復興並在學術思想上壓倒瞭現代工具主義。第三,90年代以來,是現代性衝突轉化為後現代性對現代性的解構與再建構。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餘虹很厲害,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信手拈來,對西方現代文論的掌握非常深入,特彆是海德格爾後期思想的研究非常深。
评分餘虹死瞭,我們還活著
评分論述框架太簡單瞭,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集中在文學作為工具還是應自主自律這個定位問題,不如古代文筆之辨有意思。附錄更好看。
评分被這種研究範式捕捉瞭,不知道以後再看這方麵研究的時候能不能産生一種超越的思路( 對曆史與理論的梳理以及總結堪稱冰冷,無比清晰地指齣本質,但是這樣的寫作方法是否會導緻再闡釋的不可能性?無論是否危險,這本書使得相關討論的內容變得更加清晰
评分補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