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九章,包括:世纪之间、东西方诗人死亡观之比较、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情结、文学作品中的自杀母题等。
正当那把人引向生活高峰的东西刚刚显露出意义时,死却在人那里出现了。 这死指的不是“一般的死”,而是“巨大的死”,是不可重复的个体所完 成和做出的一项无法规避的特殊功业。 ——施太格缪勒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诗人海子,留下...
评分正当那把人引向生活高峰的东西刚刚显露出意义时,死却在人那里出现了。 这死指的不是“一般的死”,而是“巨大的死”,是不可重复的个体所完 成和做出的一项无法规避的特殊功业。 ——施太格缪勒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诗人海子,留下...
评分正当那把人引向生活高峰的东西刚刚显露出意义时,死却在人那里出现了。 这死指的不是“一般的死”,而是“巨大的死”,是不可重复的个体所完 成和做出的一项无法规避的特殊功业。 ——施太格缪勒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诗人海子,留下...
评分正当那把人引向生活高峰的东西刚刚显露出意义时,死却在人那里出现了。 这死指的不是“一般的死”,而是“巨大的死”,是不可重复的个体所完 成和做出的一项无法规避的特殊功业。 ——施太格缪勒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诗人海子,留下...
评分正当那把人引向生活高峰的东西刚刚显露出意义时,死却在人那里出现了。 这死指的不是“一般的死”,而是“巨大的死”,是不可重复的个体所完 成和做出的一项无法规避的特殊功业。 ——施太格缪勒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诗人海子,留下...
不知所云的作者
评分死是一种艺术。苏格拉底说:“我死去,你们活着,哪个更好,只有神知道。”诗人选择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获得最大的自由,为诗性生命划下最后一道绝美的诗篇。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难度,作者在其书后写的:尝试一种新的形式,一种试图在学术性和通俗性之间融合的方式。书中的各个部分不能完整的协调,一半学术一半通俗不可能完全并行。这也是看起来会有点苦涩的原因,书的整体内容,从整体上来说,还是满意的,这也只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读者与作者之间有一条感情纽带:能够产生感情共鸣,能从的书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中获取一点自己能有所收获的,这就够了。如果什么都没有,纯粹的走马观花,这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也没有什么意思。很庆幸,我没有戳中我的要害。书的内容,书的安排,完全和以往的书不同,相当于是一种全新的风格,比如黑白的处理,黑白,正正迎合了生与死的主题。其中给自己大满足的地方,无非就是叶赛宁、杰克伦敦、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伍尔夫、海子、顾城……自杀历程分析,以及,神话思维、
评分当本历史书来看的...
评分文学角度的诗人自杀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