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存在主义的鼻祖。190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专攻哲学。二战结束后不久,萨特和梅洛・庞蒂、阿隆、波伏娃创办了《现代》杂志,这份杂志成为存在主义的重要论坛。从此,萨特辞去教职,成为一位职业作家,活跃在法国和世界政治、文化舞台上,直到1980年逝世。
洛根丁在布城一群冷酷的正人君子中间定居下来。他住在车站附近一家旅店里,着手撰写一篇介绍18世纪冒险家洛勒奇的论文。他常到图书馆去,他的朋友“自学者”也在那里。这位朋友是按字母的顺序来读书的。晚上,洛根丁到酒吧略坐片刻,为的是听一张唱片,永远是同一张“在这些日...
评分 评分上学期读完了萨特全集的前5本,那段时间就是一本接一本地从图书馆借萨特,略显艰深的语言却蕴藏着迷人的魅力,当时的心理状态仿佛完全被他的文字牵引着前进。下面的文字尽管和《恶心》联系不大,但确是在这几本书的影响下写出来的。 我无意以悲观主义的态度指点...
评分 评分(疑似)小历史学者在公园附近遇到了一起骚扰事件。当事的双方在天寒地冻中僵持住了,欲望的暗涌悄悄地滚动,招,遁于无形。小历史学者被这沉默的张力定在被动里,一时出不得手。忽然间,潜在的被害者突如其来的逃匿开解了三方的痴滞。小历史学者惊醒似的跳将上去,用近乎...
时时自我克制,这是愚蠢的事,因为你在毫无意义地耗尽自己。
评分没读出哲学观,只读出没有希望的忧郁而已。我觉得原书名Melancholia更好。能体会到他看待事物的途径,当然这个体会对于日后再读他其他详细阐明的书是至关重要的。遭袭depression的人,大概大多跟“意义”“本质”之类的命题脱不开干系。:D
评分给ex讲这个故事,他说“怎么感觉神神叨叨的”,真是气死我辣!
评分断断续续读完,感觉像三幕剧,同Autodidacte谈,见Anny的前奏与漫长谈话,回到Bouville见证Autodidacte的尴尬、彻底感到vide。三者身上都看得到自己的影子,Autodidacte所占比例最多。不少段落感同身受,写与Anny的感情心理很细致。但也有不少段落不明所以,感觉作为小说还是哲理成分太多了一些,可能更想去看哲学书。这是除了《谈谈方法》之外第二本提到旅行无用的书了,去多少国家、长多少见识,似乎还是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评分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