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邓比在离开哥伦比亚大学30年后又重新走进了课堂,和18岁的学生们一起,和他们读同样的书。对于那些被称作为西方文化堡垒的经典著作,作者又一次重新阅读。他的行为证明,即使在这样的后工业社会,人心仍然是倾向古典的。
大卫·丹比是美国《纽约》杂志电影评论家。1991年的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成了一个只读新闻、时事书籍以及各种杂文的人,而且当时在美国大学,西方经典遭到少数民族和女权主义者以及一些激进知识分子的攻击。这让丹比非常生气。他回到母校,重修“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这两门本科生必修课。本书是他重读西方文学、哲学、政治名著的故事,有趣而给人启发。
这本书第一次发现时是在西安纬二街汉唐书城一楼文学作品类的书架上。大约是大一大二时候的事情,随手翻了翻,放回去了,没在意。读完《在MIT上学》之后,对美国的大学人文学科的教育模式也变得很感兴趣(尤其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原典计划)。再返回书城去找,发现没有了。最后在大...
评分http://wenku.baidu.com/view/9367f5768e9951e79b892710.html 百度文库可下载。
评分 评分这本书第一次发现时是在西安纬二街汉唐书城一楼文学作品类的书架上。大约是大一大二时候的事情,随手翻了翻,放回去了,没在意。读完《在MIT上学》之后,对美国的大学人文学科的教育模式也变得很感兴趣(尤其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原典计划)。再返回书城去找,发现没有了。最后在大...
评分"我需要开始写这本书,部分地是因为我已不知道我知道什么.我感到我所读过的或我所理解的正在滑走. 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 我拥有观点,但没有原则; 我拥有本能,但没有信念." 这前言里的话可以看作是本书的缘起吧. 大卫.丹比, 影评家,两个儿子的父亲,生活在纽约...
原著毋庸置疑是本好书。但是这他妈是什么狗屁翻译。比我自己的水平还烂。
评分看多了豆瓣的书评,乍一翻这书,惊讶的是哥大文学教授们对人物、情节、意义的各种不同解读以及他们引导学生的方法是如此不同而有趣
评分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还是个未成年萝莉。今天想起这本书是因为……过去这十年岁月我过得……跟作者自述的年轻时代还真TM像啊/_
评分作者很睿智,但是要采取一个公允的立场,难度大得很
评分操读不下去了,以后再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