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鄧比在離開哥倫比亞大學30年後又重新走進瞭課堂,和18歲的學生們一起,和他們讀同樣的書。對於那些被稱作為西方文化堡壘的經典著作,作者又一次重新閱讀。他的行為證明,即使在這樣的後工業社會,人心仍然是傾嚮古典的。
大衛·丹比是美國《紐約》雜誌電影評論傢。1991年的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成瞭一個隻讀新聞、時事書籍以及各種雜文的人,而且當時在美國大學,西方經典遭到少數民族和女權主義者以及一些激進知識分子的攻擊。這讓丹比非常生氣。他迴到母校,重修“文學人文”和“當代文明”這兩門本科生必修課。本書是他重讀西方文學、哲學、政治名著的故事,有趣而給人啓發。
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作者在毕业几十年后返回大学重修 正是要在信息膨胀的年代,重新建筑牢固人文堤坝,防止思想仅仅被媒体左右 幸运发现,应星先生在南方周末上的暑假推荐五本书的文章--其中就包含这本。 尽管距离文章发表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不过读好书,什么时候都不晚
評分校园的路有多长 雨从凌晨四点就开始滴答,一直到七点,门外才终止芭蕉叶被敲打的声音。我想,这样的一天又结束了。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平日里那些经常见到的猫猫狗狗都影迹无踪,零星走过几个背着双结大书包的学生,紧锁着眉头。我想起自己几年前上大学的情景...
評分这本书我还是九十年代看的,当时非常想了解一些西方名著,但是一般的介绍流于表面,很难使我对这些名著产生共鸣。这本书是作者结合自身阅读名著时的感受写成,比如它里面对李尔王的描写,让我确实产生了莎士比亚著作对人物描写很深刻的感受,还有里面对伍尔芙作品的一些转录,...
評分思想的萌芽、培养和发展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人在生活,无论是单独的个体还是以社群、社会的形式。 生活的概念是与生存的概念有本质的差别。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分别。我们的生存可能已经习惯于异化的方式,但生活并不一定愿意承担这样的扭曲。要命的问题是,我们不能确定我...
這是一本偉大的書
评分有點奇特天馬行空的錶達,偶爾的集中,也許可以試著這樣寫東西
评分偉大的路程
评分小學衝名字買的一本書 竟然再版瞭……不可思議 查瞭一下竟然沒有我買的那版 有機會一定從箱子底翻齣來給豆瓣添上~
评分是我太那個瞭嗎?我覺得在侮辱這些經典,如果作者不是動輒就提“我48歲”的話,我覺得他初中不能再多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