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鄧比在離開哥倫比亞大學30年後又重新走進瞭課堂,和18歲的學生們一起,和他們讀同樣的書。對於那些被稱作為西方文化堡壘的經典著作,作者又一次重新閱讀。他的行為證明,即使在這樣的後工業社會,人心仍然是傾嚮古典的。
大衛·丹比是美國《紐約》雜誌電影評論傢。1991年的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成瞭一個隻讀新聞、時事書籍以及各種雜文的人,而且當時在美國大學,西方經典遭到少數民族和女權主義者以及一些激進知識分子的攻擊。這讓丹比非常生氣。他迴到母校,重修“文學人文”和“當代文明”這兩門本科生必修課。本書是他重讀西方文學、哲學、政治名著的故事,有趣而給人啓發。
这本书第一次发现时是在西安纬二街汉唐书城一楼文学作品类的书架上。大约是大一大二时候的事情,随手翻了翻,放回去了,没在意。读完《在MIT上学》之后,对美国的大学人文学科的教育模式也变得很感兴趣(尤其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原典计划)。再返回书城去找,发现没有了。最后在大...
評分《伟大的书》的译者后记 作者: 曹雅学 在这几个月的翻译过程中,我一直不断地想象着这本书的实际读者是谁,他们(中国读者们)为什么想读这本书,他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期待什么。所以我想我有必要向读者简要地描述一下这本书。 如书名所提示的,这是一本关于“伟大的书”...
評分 評分http://wenku.baidu.com/view/9367f5768e9951e79b892710.html 百度文库可下载。
評分"我需要开始写这本书,部分地是因为我已不知道我知道什么.我感到我所读过的或我所理解的正在滑走. 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 我拥有观点,但没有原则; 我拥有本能,但没有信念." 这前言里的话可以看作是本书的缘起吧. 大卫.丹比, 影评家,两个儿子的父亲,生活在纽约...
很好的經典,希望中國課堂教學也能藉鑒西方的課堂模式
评分大部分人都認為他們自己的意見不證自明的正確,很少認識到他們大部分的想法都是來自四周強有力的體製建構——傢庭、教會、社會——或者來自難於啓齒的實力如偏見、迷信、嫉妒,還有最重要的,自私自利。穆勒說的很清楚:自我辯解,以及連帶而來的盲目,是人類自我為中心的天性中與生俱來的。沒有任何人毫無芥蒂的支持真正的自由
评分作者很睿智,但是要采取一個公允的立場,難度大得很
评分很好的經典,希望中國課堂教學也能藉鑒西方的課堂模式
评分看多瞭豆瓣的書評,乍一翻這書,驚訝的是哥大文學教授們對人物、情節、意義的各種不同解讀以及他們引導學生的方法是如此不同而有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