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日本小说家。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两年后转入法文科,在萨特哲学和欧美现代小说的影响下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上世纪60年代起,其创作进入鼎盛期,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Football》、《洪水涌上我的灵魂》、《倾听雨树的女人们》等,近著《愁容童子》、《别了,我的书》等。1994年,由于他的作品“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和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出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长江古义人以大江本人为原型,是一位有着国际声誉的作家,他多年未联系的好友、建筑师椿繁,突然从美国回到日本,带回来一个秘密计划,试图以一种近乎疯狂的行动,来唤醒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暴力倾向的反思。椿繁试图将古义人也拉入计划中,古义人对此很是矛盾。 这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作品,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思潮,以及“9/11”之后、以恐怖主义和反恐的名义泛滥全球的暴力,成为这部作品产生的现实背景,作家借作品表达了他对此的深重忧虑。小说出版后,在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著名作家岛田雅彦在《朝日新闻》上撰文指出,这部小说无异于“投向当今社会的炸弹”。《读卖新闻》称赞大江健三郎敢于用自己的“愚行”直面混沌的世界,在对恐怖事件的不安成为“日常化”的今天,这部小说显得意义深远。文学评论家、东京大学教授沼野充义更是将这部作品誉为“大江文学精彩的总决算”。这是该书的第一个外文译本。
我是去图书馆里淘到的这本书 新新的 看来还没几个人借过 不得不说我对日本文学有着骨子里的偏爱 这本也一样 评论什么的就算了 总之 读的过程很痛苦 因为不好懂 但一旦看进去 真的很赞!
评分很喜欢的一本书,开始看了以后就放不下 有些东西需要联系现实世界 看内容前,读一读翻译者的前言也很有帮助的,另外需要对日本的几位大作家有点了解,也会更容易理解
评分当初读这本书是为了交选修课的读书报告,所以即使在最晦涩的部分仍然坚持下去了。这本书的读书过程无疑是艰难的,但也是奇特的。感觉好像是在坐船或是做梦,这种体验在读《我们仨》的万里长梦时也有过。完全投入的试图去领悟,但只是感觉到晕船而已。相信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
评分八点半左右,看到大江健三郎的访谈。 是非常谦逊的日本老人。一丝不苟的灰色西装,整洁的银灰色头发。 没有大作家的时髦或者桀骜。一幅正统老派的日本男人形象。 言语中亦是谦恭的敬语,平易近人。 背景介绍说其出生在四国的爱媛。本人在自述中也反复提到自己“从乡下来”。 ...
评分我是去图书馆里淘到的这本书 新新的 看来还没几个人借过 不得不说我对日本文学有着骨子里的偏爱 这本也一样 评论什么的就算了 总之 读的过程很痛苦 因为不好懂 但一旦看进去 真的很赞!
感谢陆老师对书里引的艾略特下的功夫,是我读不出来的地方。重读了广岛札记,又因为残响查了些核问题的相关材料,断续读了将近三个月,非常艰辛,但我总算是能进入他晚期的小说了。
评分村上的书印有百万册,那我的大概只有三万册。——这就是我们的区别。但,始于绝望的希望的书,比起前者,一来需要通读贝克特,保罗 克利,皮埃尔 佳斯卡尔,艾略特,纳博科夫 。。。 很多的经典,二来,可以时读时新,在三十岁后有耐心的宝贵岁月里
评分15.1.5读的书、翻看印象笔记才想起。。笔记:因为读这本封笔之作前并没有拜读过其他的作品,所以可能对作家的印象应该也是破碎零散的。但是因为在图书馆偶然瞥到封皮“始自于绝望的希望”这样的字样,觉得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就让我任性地读一下吧! 在作者大江健三郎对于弗拉米基尔.纳博科夫《天赋》结尾处“别了,我的书!………”的解读中,“一旦笔下的人物得以存活,写出那本书的作者就必须离去…”,这让我想起翻译学中提到的“作家死了”这个概念。一旦作品作成,就要一切交由读者解读,作家便再也无可奈何。
评分看了好久
评分不算太波折,封面勾人字眼:封笔之作倒坏了好书,给人太高期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