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斐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理智与情感》系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简·奥斯丁在她诞生地汉普郡的斯蒂文顿繁荣而稳定的乡间长大,十二三岁就开始写作。她早期的习作都是中短篇,光是十五六岁时写的,后人就编成了两部集子。一七九七年,简二十二岁,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面印象》。接着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这两本都是书信体小说,十多年后,分别改写成用第三人称叙述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后者于1811年出版,等到前者于两年后问世时,后者于同年再版。所以,尽管《傲慢与偏见》的原始本子写作在前,她第一部出版的作品却是《理智与情感》。
伍尔芙曾说过“在所有伟大作家之中,奥斯丁的伟大是最难在一瞬间把握的” 这句话至少对我是十分适用的。 读得第一本奥斯丁的书是《傲慢与偏见》,在高一军训期间读完的。当时觉得莫名其妙,读得兴味索然,一点也提不起兴趣。感觉只是一群女人天天参加舞会...
评分As to Sense,I guess it means a respect for order,logic and rational control. As to Sensibility,however,I think it means not only emotional sensitivity but also self-awareness. In Austen's times,there rose a group of so-called sentimentalists who prided the...
评分爸爸死了, 被哥嫂赶出家门, 拖着老母和幼妹, 没有钱,没有工作,没有房子,没有车子。 经济危机来了,也许会被抄打道回府,吃老爸老妈, 只好去超市买特价卫生巾,用大宝而不是倩碧, 天天自己做蛋炒饭,满脸油烟,不能去好伦哥了。 怎么办?好可怕! 那就结婚吧! 反正...
评分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间,她的小说题材大多围绕乡间体面人家的婚恋之事展开,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狭小的田园世界,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让奥斯丁异常熟悉的小天地却为我们展现了女性幽微的感情世界。她的小说在英国一轮轮“趣味革命”中经久不衰,原因就在...
评分译后附记 这是奥斯丁名著《理智与情感》的最新译本,因为晚出,得以参考到几个优秀的注释本,希望因此在对原文的理解和传达上能尽量减少一些差错。这个译本以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奥斯丁专家查普曼(R. W. Chapman,1881—1960)的校订本作为底本翻译,同时参考了由Claudia...
重读经典
评分经典
评分文风似乎没有《傲慢与偏见》成熟,尽管成书都是同一时期。“理智”与“情感”这两姐妹,“情感”一直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女孩,做事说话全出自天性,“理智”则拥有了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所具备的思考方式和行为规范。放在中国古典小说里,这一对双姝或许会化作林黛玉与薛宝钗。但不管如何,她们都是那个年代的英国一切美好的化身。
评分十几岁的姑娘青春必备读物。
评分是啊 真是心思细腻如法 太聪慧了~如果说波伏娃是理论构建,哲学概念讨论说理,那奥斯丁就是把人独特的个性处境世俗中,如何面对自我和境况,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