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1970)是德国著名小说家,生于工人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战后从事过教师和石匠、记者等多种职业。
20年代,他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发表小说《扬子江剪影》、《西线无战事》等。1931年移居瑞士。希特勒取得政权后,雷马克的作品被焚毁,并被剥夺德国公民权。1939年他流亡美国,1947年加入美国籍。二战后往返于美国和瑞士之间,1970年在瑞士逝世。
30年代,雷马克写了《归途》、《三个战友》等作品。40年代,他的创作主要反映在法西斯统治下,德国青年一代所遭受的苦难和痛苦的精神 状态。代表作有《流亡曲》、《凯旋门》以及逝世后出版的《天堂里的阴影》。
50年代创作的《生死存亡的年代》和《黑色方尖碑》,以简练深沉的笔调描绘了法西斯给德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青年一代在生活道路上所作的痛苦探索。类似的作品还有小说《生命的火星》和剧本《最后一站》等。
外科医生拉维克因隐藏一名犹太作家而被盖世太保逮捕,受尽折磨;后逃出集中营,流亡法国,过着朝不保夕、随时会被驱逐出境的不安定的生活。一天晚上他在塞纳河畔邂逅一位流离失所的女演员琼,两人因境遇相同而彼此相爱。不久拉维克在巴黎街头偶然遇到几年前刑讯他并折磨死他妻子的纳粹头目哈克,为报仇雪恨,他忍痛离开情人琼,想方设法追踪哈克,终于在一个夜晚将仇人诱骗到一个森林里,然后把他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拉维克和别的流亡者一起被法国警察逮捕,囚车载着他们穿过凯旋门,向捉摸不定的远方驶去。
小说一九四六年出版时声名大噪,立刻被译成十五种文字,当年在世界各地就被销售了近千万册,并由好莱坞于一九四八年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轰动世界影坛。
我在现实生活中呆太久,跳不出来,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对于长篇是十分不利,我的情绪几乎连接不上,常常被打断,写得混乱一片,停步不前。 气馁时,我就看喜欢的名著小说。我是慢热型,进出一本书的时间都较慢。 我无法看别的网络小说,它们写得都太浅,我也...
评分一个有智慧,有着对生命的刻骨铭心的体验的男人的书。 很多时候,在太多的图片,太多的人体肉欲的侵蚀下,悔恨自己作为,那些个花花绿绿的世界,都是太浮浅。在拉维克这里,爱情可以最大限度地被揭示,包括爱人的五月夜晚般若软的胸部,柔密地的秀发在臂弯轻漾。。。可是,...
评分说此书是仅次于《西线无战事》的作品,我不太认同,个人更欣赏《黑色尖方碑》,但也许此书集中了雷马克对二战的观感吧。 作品中的主线是德国流亡者(非犹太人)的爱情与生活,这与《卡萨布兰卡》相似,只是更加的悲剧罢了。拉维克是个流亡医生,一次救助了一个漂亮的女人琼·玛...
评分他自己驾驶着汽车,穿越着黑夜,赶回到巴黎。诺曼底的篱笆和果园,在他旁边飞过去了。椭圆形的大月亮,挂在夜雾弥漫的长空中。那船已经被遗忘。只剩下了风景。风景,干草和成熟苹果的气息,不可避免的岑寂,和深沉的宁静。 汽车几乎全无声息地疾驶着。飞闪得仿佛地...
评分這小說太德國 讀不下去
评分还真的去瞄了一眼电影是不是黛德丽演的。…看小说很少遇到这种在感情理解的层面上这么平白真实的,所有的感情都清楚地直呈了出来,没有迷雾和需要猜测的地方。通篇基调温暖,所有的人、事,都完全没有直指阴冷绝望,也没有万能的、占很大篇幅的恶人,主调哲学观也是温暖好人的。蛮大一部分讲爱情,讲的爱情也“真实、纠结、见小“,而并不伟大。基于以上原因,这本小说非常容易让人手不释卷地一读到底。译笔是真流畅,最后看序时惊见是英译本再译过来的,一身小冷汗。不过大抵也不会再回去借德文原本看了。蛮遗憾的。
评分一切都很好。那些已经过去的和仍然会到来的。这就够了。即使是结局,这样也很好。他曾经爱过一个人,却已经失去了她。他曾经恨过一个人,却已经杀死了他。这两件事情,都使他解脱了。一个人复活了他的感情,另一个人消灭了他的过去。没有一件未了的尘缘。没有欲望;没有憎恨,也没有哀怨。
评分這小說太德國 讀不下去
评分中魔一样反反复复读了两三个月。以及依我的理解,内容简介一部分是坑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