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德勒兹 ,1925年1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1952年发表处女作《休谟及其生活、著作和哲学》,1957年任索邦大学哲学史助教,1960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专员,1964-1969年任里昂学院哲学教师,1969年接替米歇尔・福柯,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教授至1987年退休。 1995年11月4日,德勒兹因难忍肺疾折磨,从巴黎住处的窗户坠楼自杀。
在讲理解德勒兹之前,必须质疑这本书的翻译者和那些声称自己看懂了的人,我很佩服你们,在对电影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的前提下,居然也能打肿脸来翻译德勒兹,我们说这本书难懂,对专业学习电影理论的人来说,难在它一塌糊涂、让人捧腹的翻译。 我查了英文版、法文版,同时...
评分第一章 新现实主义:将浮动事件与微弱连带关系聚成块。 长镜头与蒙太奇:一个是发现真是,一个是解释真实。 纯视觉情境(这是这一章的关键词):脱离了观看-运动和动作-影像。主要的区别是观众的地位,观众是认同角色进行观看,还是角色本身就是观看者。观众不参与角色的...
评分第三章 讨论的前提:两种影像的区分。感官机能影像是事物本身,所以比较丰富;而纯视听影像,则只是“描绘”,没有具体的事物,而是从这个特征到下个特征。所以,后者指向了某些事物的根本性属性。这是其真正的丰富性之所在。距离:太阳Vs.红、圆、暖。 纯视听影像不延伸为运...
评分Gilles Deleuze 近期在巴黎也经常被谈到. 这本书应该有个上册叫 IMAGE MOUVEMENT.
评分即便朗西埃指出德乐兹对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的区分只是两种不同的看电影的角度,但还是觉得德乐兹做的两者区分非常make sense。二战后对于事物因果联系、理性的认识遭遇了一次大的分崩离析,电影因此在德乐兹看来是在这个裂缝中用来给世界造梦的。德乐兹在为现代主义的电影作现代主义的注脚。
评分即便朗西埃指出德乐兹对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的区分只是两种不同的看电影的角度,但还是觉得德乐兹做的两者区分非常make sense。二战后对于事物因果联系、理性的认识遭遇了一次大的分崩离析,电影因此在德乐兹看来是在这个裂缝中用来给世界造梦的。德乐兹在为现代主义的电影作现代主义的注脚。
评分又开始了“和德勒兹在一起”的时期了。@ENS
评分两部无法单独批评,不可拆解。德勒兹一上来就把现象学打倒了,认为那是“前电影”的解释学,之后的巴洛克式推演果真来到了“盲视”和“失语”,一种经验可能的极限。德勒兹赋予电影的是一种革命性的、创生性的使命,这既是一套艺术进化论,也是一套超人类的伦理学,既是过往总结,也有前瞻视野。小津的存在似乎成了德勒兹体系中的一根刺,能看到《时间影像》中的一种自我修正,但很难说服我。任何图解德勒兹的行动我都是不认可的,这两部书不能出导读,只能出句读。
评分两部无法单独批评,不可拆解。德勒兹一上来就把现象学打倒了,认为那是“前电影”的解释学,之后的巴洛克式推演果真来到了“盲视”和“失语”,一种经验可能的极限。德勒兹赋予电影的是一种革命性的、创生性的使命,这既是一套艺术进化论,也是一套超人类的伦理学,既是过往总结,也有前瞻视野。小津的存在似乎成了德勒兹体系中的一根刺,能看到《时间影像》中的一种自我修正,但很难说服我。任何图解德勒兹的行动我都是不认可的,这两部书不能出导读,只能出句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