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意识的危机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林毓生 思想史 五四 历史 海外中国研究 思想 文化 中国
发表于2025-02-05
中国意识的危机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林先生的学术代表作,语言却能如此平易近人(虽然是译本),实属难得。他的几处提法对今天的读者理解五四时期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性征有极大的启发性,尽管身受中国大陆历史教育的读者们很难认同林氏的部分观点。此书读着有浅显之特点,大概也与其最初写作时的拟想读者主要集中于美欧诸国有关。
评分读的是1988年修订版。心悦诚服,尤其引用科学哲学对科学主义批判的部分。附录大都在创造性转化书中读了,再读收获极大,发第一次所未发,除了崔之元的书评。崔文复述林著大意,无新意、新问题,还将“心悦诚服的权威”与“卡里斯玛”混在一起,林著特意用了一个拗口名词以示区别,崔直接含一块儿了
评分不错。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提出“创造性的转换”中国传统的同时,只局限于提供仅仅几条抽象理论的指导,缺乏具体可行的方法论指导。我觉得这可能与林的知识结构有关,即在论五四的激烈反传统,居然只以陈胡鲁为例,缺少真正的宏观视野。在思想文化,文学方面的论述,缺乏整体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太显偏颇,新文学是一个“整体”传统,周作人,沈从文等作家及其思想岂可以略过?所以其在理论指导或提出的层面上有其特出处,而具体的发挥则须倚待后人。
评分這本書精華之處,無異於緒論部份。治五四思想史不乏其人,然如何從“共識”之中以獨特犀利的見解分析充足的材料,方見筆力。不過,“唯智論”點題確也說明話語權的問題:知識份子代表民間,啓發民智,替民間展示和改造文化,最終自我迷失,喪失了知識份子的話語權。此外,孙隆基、孔飞力和汪晖等人其实也想回答这个中国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另外:《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评分了解五四思潮的不错的启蒙读物
林毓生(Yu-sheng Lin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教授、当代著名学者。
林毓生,1934年生于沈阳(原籍山东省龙口)。七岁时移居北京(当时称作北平),先后毕业于北师附小、北师附中。14岁时随家人迁入台湾,1958年获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学士。1960年赴美深造,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1969年至1970年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1970年开始执教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主讲中国思想史,于2004年退休,改任该系荣誉教授。
林毓生教授的著作主要有: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1986),(该书中译本《中国意识的危机》于1988出版)、《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1988)、《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1989)、《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合著,1994)、《从公民社会谈起》(预定2007年出版)等。
这本书《中国意识的危机》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经典著作。它提出的一个关于“五四”还有新文化时期的诠释,跟李泽厚所说的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一样,被认为是一个很经典的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诠释。
在《緒論》中,作者認為,“反對中國傳統遺產的激進的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認同方面的危機都可溯源於此。這或許可以視爲作者對“五四運動”所定的基調,而其基本態度也傾向於否定。 作者的主要論點是,五四知識分子的全盤性反傳統主義反映了一...
评分林毓生的贡献在与把中国精神的核心揭示出来了,就是文化;而由这个核心我想到一个模式就是,文化心理与社会政治是否相符的结构;有的人以文化反政治,有的人用文化认同政治,大部分人都在这个结构中想问题; 林毓生所谓的第一代知识分子; 1.严复;采用斯宾塞、达尔文的“进化...
评分他拿得出手的也就这一本书了。但是也谈不上有多么的厉害。其它书都是碎片式的小文章。也不知道怎么能当上院士的,而且60岁就评选上了。可能攀上殷海光,算是余英时照顾的吧。 不过学术水平跟人品什么都没什么关系。我只是谈他的学术水平。
评分他拿得出手的也就这一本书了。但是也谈不上有多么的厉害。其它书都是碎片式的小文章。也不知道怎么能当上院士的,而且60岁就评选上了。可能攀上殷海光,算是余英时照顾的吧。 不过学术水平跟人品什么都没什么关系。我只是谈他的学术水平。
评分闫老师的最后一次讨论课。又有同学说没听懂。不知道我说啥难的了,也许是我的逻辑问题吧。 ———————————————————————————————————————————— 结合《德性之后》p185:麦金泰尔在谈到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与现代自由之声抗衡时,必...
中国意识的危机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