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意识的危机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林毓生 思想史 五四 历史 海外中国研究 思想 文化 中国
发表于2025-04-12
中国意识的危机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对胡适比较严厉
评分不错。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提出“创造性的转换”中国传统的同时,只局限于提供仅仅几条抽象理论的指导,缺乏具体可行的方法论指导。我觉得这可能与林的知识结构有关,即在论五四的激烈反传统,居然只以陈胡鲁为例,缺少真正的宏观视野。在思想文化,文学方面的论述,缺乏整体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太显偏颇,新文学是一个“整体”传统,周作人,沈从文等作家及其思想岂可以略过?所以其在理论指导或提出的层面上有其特出处,而具体的发挥则须倚待后人。
评分這本書精華之處,無異於緒論部份。治五四思想史不乏其人,然如何從“共識”之中以獨特犀利的見解分析充足的材料,方見筆力。不過,“唯智論”點題確也說明話語權的問題:知識份子代表民間,啓發民智,替民間展示和改造文化,最終自我迷失,喪失了知識份子的話語權。此外,孙隆基、孔飞力和汪晖等人其实也想回答这个中国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另外:《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评分那个字快把我的狗眼看瞎了。。。
评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知主义、一元论、唯意识论思想,儒家学派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想模式导致五四学人坚持思想改革现行的主张。他们提倡全盘性反传统主义。陈独秀的的全面反传统主义过火,胡适的全盘西化是假改良主义,鲁迅在显示层面对传统进行口号式的批判却在隐性层面认识到传统价值的道德意义。
林毓生(Yu-sheng Lin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教授、当代著名学者。
林毓生,1934年生于沈阳(原籍山东省龙口)。七岁时移居北京(当时称作北平),先后毕业于北师附小、北师附中。14岁时随家人迁入台湾,1958年获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学士。1960年赴美深造,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1969年至1970年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1970年开始执教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主讲中国思想史,于2004年退休,改任该系荣誉教授。
林毓生教授的著作主要有: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1986),(该书中译本《中国意识的危机》于1988出版)、《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1988)、《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1989)、《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合著,1994)、《从公民社会谈起》(预定2007年出版)等。
这本书《中国意识的危机》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经典著作。它提出的一个关于“五四”还有新文化时期的诠释,跟李泽厚所说的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一样,被认为是一个很经典的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诠释。
闫老师的最后一次讨论课。又有同学说没听懂。不知道我说啥难的了,也许是我的逻辑问题吧。 ———————————————————————————————————————————— 结合《德性之后》p185:麦金泰尔在谈到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与现代自由之声抗衡时,必...
评分我首先想到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这句简短的经验性总结的确精炼的总结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每一个兴盛而发达的时代之前必定会有一个乱世的思想及经济积累。秦汉之前有有春秋战国,隋唐之前有魏晋南北朝,这些乱世的共同特点就是多元化的产...
评分我首先想到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这句简短的经验性总结的确精炼的总结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每一个兴盛而发达的时代之前必定会有一个乱世的思想及经济积累。秦汉之前有有春秋战国,隋唐之前有魏晋南北朝,这些乱世的共同特点就是多元化的产...
评分在以往的意识形态宣传中(当然后来不太提倡了),“五四”被塑造为一个神圣的象征符号。民主科学作为反抗的手段,也作为民族自强自救的工具,以截然不同的文化姿态划开了与以往历史的纠缠。这个西潮汹涌的时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输入及其组织的诞生,而被抽象为单一的象征...
评分中国意识的危机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