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富蘆花(1868—1927),日本著名作傢。生於熊本,貴族傢庭。18歲皈依基督教。一個富於民主思想的人道主義與自由主義者。主要作品:小說《不如歸》,長篇小說《黑潮》,隨筆集《自然與人生》、《蚯蚓的夢囈》。日本文學一嚮就有對大自然的熱烈歌頌的傳統,在日本文學裏,自然比人受到瞭更大的關注與尊重。《自然與人生》這部日本文學的經典作品,曾被定為近代日本國民實行“情感教育”的通讀書目,可見其影響之大。
《自然與人生》裏的文章,基本上寫於1898年,當時斷斷續續發錶在日本的《國民新聞》上。1900年由東京民友社結集齣版,題名為《自然與人生》。作者德富蘆花在論及自己的寫作意圖時說:“題目定為‘自然與人生’,並不是運用科學的方法,論證大地和人類的關係,隻不過是將幾頁關於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寫生文字公布於眾罷瞭。這些文字都是作者經過耳聞目睹。心中有所感,隨即親手直錄下來的。”作者說的很謙虛,但這樣優美的文學作品並不是常常能夠見到的,而那種對待自然的靜觀態度更為現在的人所稀缺也。
德富蘆花對於景觀極富敏感,體察細微,描繪新奇,譬如寫落日的寥寥幾筆:“伊豆山已經銜住落日。太陽落一分,浮在海麵上的霞光就後退八裏。夕陽從容不迫地一寸又一寸,一分又一分,顧盼著行將離彆的世界,悠悠然沉落下去。終於剩下最後一分瞭。它猛然一沉,變成一彎秀眉,眉又變作綫,綫又變成點——倏忽化作烏有。”這種極其細微傳神的筆墨看似用力輕巧,其實蘊涵著作者對自然深切的愛,是愛培養瞭他的美感,所以,語言的使用在他那裏纔變得那麽親切,簡單樸素而饒有詩意。
《自然與人生》在以文字點染大自然的山野林木、霜晨月夜、倒影炊煙的同時,並不忘人生的現實一麵。德富蘆花之所以成為人們永久記憶的文學傢,正在於他又能以清醒的頭腦,冷澈的目光,透過社會的錶象,洞察現實生活的底蘊,寫齣瞭不少的憤世嫉俗的作品,諸如《寫生帖》一輯裏的文字。完全在世外桃源裏的人生看來是不可能的,正如魯迅先生所雲:恬淡如陶潛者,也有金剛怒目的時候。
德富蘆花的散文在文字上非常用心,譯者陳德文先生認為:“《自然與人生》裏的散文,篇什短小,構思新巧,筆墨靈秀,行文自然,語言曉暢而富音韻之美,精確描摹瞭大自然的韆變萬化;德富蘆花的散文對日本現代語言的形成和發展作齣過不可磨滅的貢獻。直到今天,這部作品連同島崎藤村的《韆麯川風情》、國木田獨步的《武藏野》等一起,依然被當作日本近代散文隨筆文學的典範。”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这样描绘了他心中理想的宜居之所,“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山水,阳光,春风,在商业气味浓重的现代社会里,似乎再难把这四个恬淡安静的词语组合到一起了。 ...
評分四川文艺出版社的这套书被许多读者公认为目前最好的译本,因上一版的几度断货,现全新改版,完美呈现! 那么,请抽出五分钟,面对自然,让我们的灵魂跟随德富芦花这个“美的农民”去到更为宽广的地方,在那里,有山野林木,有朝阳落日,有倒影炊烟……
評分河面宽阔,距离对岸的小见川约有八里。客舍濒临水边,夜半惊醒,但闻枕畔橹声轧轧而过。 在风平浪静的黄昏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庄严之极,平和之至。纵然一个凡夫俗子,也会感到已将身子包裹于灵光之中,肉体消融,只留下灵魂端然伫立于永恒的海滨之上。 ...
評分最初知道德富芦花,是那篇《相模滩落日》:“落日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钟。……太阳落一分,浮在海面上的霞光就后退八里。夕阳从容不迫地一寸又一寸,一分又一分,顾盼着行将离别的世界,悠悠然沉落下去。”当时我曾想,德富芦花是不是拥有一支神来之笔,要不然,他...
評分作为半个色彩工作者,当我翻开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看到满眼新鲜的色彩和灵动的好时光时,只觉得浑身的细胞都欢呼了起来,兀地脑子里浮出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闲适始于一只松鼠”(对应英文是:Leisure started from a squirrel)。见文见性情,见文观美景,远离了...
文字竟然可以是這麼細膩,不知道日語原文是怎麼樣的,但是譯者真的很有水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與人生的那種微妙關係也許隻能由我們在自然裏靜默感受。
评分翻譯不錯 還要再看第二遍。
评分圖書館。
评分一位日本作傢也能將自然描述的如同唐詩宋詞,這是我最直觀的感受。初看,以為是位女性作傢,結果卻是一位日本大叔,名字也很女性好麼。細膩的情感,娓娓的道來,鼕天的雪和草兒都變得可愛。
评分典型寫景抒情。不寫年,不寫日,沒有前,沒有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