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巴塔耶(1897-1962),法国评论家、思想家、小说家。他博学多识,思想庞杂,作品涉及哲学、伦理学、神学、文学等一切领域禁区,颇具反叛精神,不经意间常带给读者一个独特的视角,被誉为“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代表作有《内心体验》、《可恶的部分》、《文学与恶》、《色情》等。
文学与恶,无疑是个大命题。乔治·巴塔耶透过艾米莉·勃朗特、波德莱尔、布莱克、普鲁斯特、卡夫卡等大作家的作品,分析形态万千的恶与文学激情千丝万缕的勾连。他提出“纯洁的恶”的概念,认为:最高意义上的恶决不等同于受私利驱动的“丑恶”的犯罪,求助于恶是为了独立自主地生在存,“恶具有最高价值”。他追问萨德怎么敢、又为了什么,竭尽所能使恶这种放荡和过分因素达到具有害的程序?乔治·巴塔耶的观点惊世骇俗、咄咄逼人,令人叹为观止。
如题,针对书的翻译。 原本是想上来看看有没有其他译本的,结果就这么一个版本,好失望。译者中文功底还需加强,语法不通、句子不通顺的地方太多了。看得磕磕碰碰的,像便秘一样憋得挺难受。 望有更好的译本出现吧。
评分小小读后总结 一,恶的原因及表现 1,“任何人都有两种诉求,一是向上帝,一是向撒旦。……一种倾向工作(增强力量),另一种倾向享乐(消耗力量)。”向上帝的是追求长远的幸福,正如善是团体的最远价值,即使这种幸福更像是无法实现的诺言;而向撒旦的恶则是为了超越理性与规则...
评分小小读后总结 一,恶的原因及表现 1,“任何人都有两种诉求,一是向上帝,一是向撒旦。……一种倾向工作(增强力量),另一种倾向享乐(消耗力量)。”向上帝的是追求长远的幸福,正如善是团体的最远价值,即使这种幸福更像是无法实现的诺言;而向撒旦的恶则是为了超越理性与规则...
评分最近在二手资料为零的基础上读了两本巴塔耶的书,这个人国内好像研究的不多,但是他理论的主题都是我很感兴趣的,所以硬着头皮读了两本——《文学与恶》是其中一本,有人说翻译很差,但是我觉得虽然是不同译者的翻译,但在语言风格上的感觉却是差不多的(读起来感觉和《色...
评分小小读后总结 一,恶的原因及表现 1,“任何人都有两种诉求,一是向上帝,一是向撒旦。……一种倾向工作(增强力量),另一种倾向享乐(消耗力量)。”向上帝的是追求长远的幸福,正如善是团体的最远价值,即使这种幸福更像是无法实现的诺言;而向撒旦的恶则是为了超越理性与规则...
3.5分
评分翻译很短碎干瘪。然而真好啊。对卡夫卡的解读大概是最“我心目中卡夫卡”的了,只能肯定父亲的秩序,对心中真正深爱的东西是轻蔑的。因而本人总像一个孩子般,不负责任,行为莽撞,无论是城堡还是审判,都是如此的形象。对呼啸山庄的解读也好,希所代表的古希腊纯粹的悲剧,艾米丽对那个神的秩序的肯定,但对主人公所保有的同情。大概是展现了不同种的酒神形态和日神的关系吧。
评分略过热内。巴塔耶论述卡夫卡的部分,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几处连我也一并暴露,如此清晰,我体会到秘密分享者隐蔽的快感,又如此消沉,被压在借来的结论之下。此外,我对布莱克与萨德两章很有兴趣,充满好奇。
评分混亂、孤獨的性、原始基督教的恐懼。讀巴大爺的書經常會陷入一種痛苦。
评分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时代的人好尴尬。他们认为非常咄咄逼人,惊世骇俗的东西在他们之前的时代因为生活的严酷而稀松平常,在他们之后的时代又因为官能技术的发达而成为了一种猎奇素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