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全本)》是爱新觉罗·溥仪的自传,作者从自己的家庭背景写起,回顾了他在入宫做了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做满洲国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全部历史。他的写作即是个人的历史书写,也由于他的 特殊的历史地位,全方位地再现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变迁。
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多个版本,计有:《我的前半生》油印本(上中下,1958);《我的前半生》(未定稿)(上中下,大字号、16开本,1959);1960年1月《我的前半生》由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灰色封面,32开本,分上下册,共印7000套,规定“内部发行”,限当时的17级以上干部阅读。这就是俗称的“灰皮本”,这个版本是作者在之前基础上,修改、剪贴完成的;1962年3月,溥仪亲笔修改的“溥仪修正本”《我的前半生(清样)》出版,(上中下,16开大字本),分送各方面征求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李文达与溥仪三易其稿,九改九校(其中有被溥仪保存下来的1963年9月2日的修改本)后,于1964年3月先后于北京和香港公开出版发行,俗称“定本”。经历了“文革”,群众出版社并没有废弃李文达的那部未经删削的“全本”。 2007年《我的前半生》(全本)出版,该版除恢复因历史条件删去的内容外,也恢复了许多文学描写,当时有的历史学家强调真实,把这些芟夷殆尽。因此“全本”不仅内容远较“定本”丰富,读起来也更有兴味一些。2011年1月重新再版了《我的前半生(灰皮本)》;2013年1月出版了《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收录了溥仪在清样上批校的亲笔墨迹;2013年1月同时出版了《我的前半生(图录)》,作为其他几个版本的辅助性读物。
一本奇书,一位奇人。 爱新觉罗溥仪,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关于他的故事和影视文学作品多如牛毛,此书作为溥仪唯一的自传,一直占据着最贴切资料的重要地位,但看过此书的人基本都能感受到,成书当时的特殊背景与溥仪的特别身份,注定让这本书成为后世众说纷纭的一个谜案。 首先...
评分李文达是这本书的“捉刀人” 应该是基本史实。当然他是基于抚顺战犯管理所时期由傅仪口述,傅杰执笔的《前半生》(自传体悔罪思想报告之类的东西)。但是后面成书,李文达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即使经过初步整理,原《前半生》依然是“很多事情记不清,说不清,只是自己的...
评分是在看了《末代皇帝》的电影后,找来了这本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可以说溥仪在我以前的认识中就是傀儡二字,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形容词,无意中看了《末代皇帝》的电影让我对这个人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同情吧,也加深了我想更深入的了解他本人的兴趣,看完...
评分看到附录里福贵人说他的话,觉得比他自己写的好。 觉得他说话拖着长腔,吃斋饭,看昆曲,念佛,比被改造的那个历史研究员,更像我心里的末代皇帝。 一个满清的,没落的,失意的,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从照片上看,窄脸盘子,细眼睛,大牙,说不上是个隽秀的年轻人。 ...
评分三岁稀里糊涂登了极,三年后慌里慌张退了位。1932开始做了十四年的满洲国皇帝,受尽了人本的摆布,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日本战败投降,被苏联红军逮捕,在苏联关押了五年。1950年回国,1959年十年国庆大赦出狱,在中国的监狱里面又改造了10年。 有人认为作为一名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的一生其实多数还是不幸的 懵懂无知时坐上了自己根本无法掌控的龙椅 情窦初开时尝不到正常男女应有的欢愉 年近半百时看到曾经的位置只能买票 他的一生坎坷丰富却误了自己和大清
评分是看了《末代皇帝》电影之后突发奇想找来看的,看完发现立意不同之处太多。这本书看得是真憋屈,听一个从小被培养得懦弱无能的人絮叨各种委曲之举和不适时宜的野心和狂躁真不是一件爽快的事。但是整个故事却很值得了解和咂摸一下。
评分真正值得看的,其实是我的前半生的前半生。已豆列。
评分末世皇帝,都很悲哀,载湉与溥仪皆如此。
评分是看了《末代皇帝》电影之后突发奇想找来看的,看完发现立意不同之处太多。这本书看得是真憋屈,听一个从小被培养得懦弱无能的人絮叨各种委曲之举和不适时宜的野心和狂躁真不是一件爽快的事。但是整个故事却很值得了解和咂摸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