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冯·埃里希·曼施泰因(1887—1973)。曼施泰因出身于军官世家。1906年开始服役,191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曼施泰因参加了比利时、东普鲁士和波兰南部的战斗。战后任多种参谋职务。1935~1936年先后在总参谋部任作训处长和首席军需长即副总参谋长。1938年因上层人事大变动,被贬为第18 师师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施泰因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计划,先后任集团军群参谋长、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
1944年3月,因在作战指导上与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1945年5月被英军俘虏;1949年12月被战胜国判处18年徒刑,因病于1953年获释。战后,被阿登纳政府聘为组建联邦国防军顾问。1973年6月病逝,终年86岁。
《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作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冯•埃里希•曼施泰因。曼施泰因在德国军队服役的57年中,有近一半时间先后在师、集团军、集团军群任参谋和参谋长,最高职位达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因此,从他的思维方式和作战指挥可窥见德意志-普鲁士总参谋部传统之一斑。
你知道席伐斯托普指的苏德战场的什么地点吗?知道邓尼兹指的是哪里吗?如果不知道,请看“战略大师”+“汉语敌人”钮先钟先生翻译的《失去的胜利》。 但本文要讲的显然是解放军出版社独家出版中文简体版《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这本《回忆录》跟“大师”的作品有几毛钱关...
评分曼施泰因元帅是个全才,所涉及的领域也有一定的哲学深度。他面对困难总是怀着令人惊讶的乐观,但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判断和决定却出奇的冷静。完全的军人作风,对上级下级的态度,对国家的忠诚,让人肃然起敬。虽然他不缺少个人的胜利,但却无力挽回国家的战败。 在军事的角度来...
评分有一次上课,我的学生告诉我,书是有颜色的。比如物理书,就是蓝色的。后来我在想,世间万物,或酸或甜、或明或暗、或高或低,总可体味。茶有甘苦,酒有醇淡,色有美丑,林林总总,多可玩味。工作有味,假期有味,旅行有味……读书也有味。也许这种味更加绵长。而看不同的书籍...
评分纵观二战时英美苏德四国,曼施坦因是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具有极高的人格魅力。荣克贵族世家,爷爷在普法战争时进军巴黎,自己一战中曾身付重伤,家族耳濡目染和亲身经历,使得他既有深厚的战术素养,也有与基层士兵的同袍情谊。 原本以为他的代表作是“曼施坦因计划”,即...
评分为论述本书的优秀之处,现摘选如下: 本书解释了诸多德国战略转移的一些基本依据。当然,曼施坦因主要是从军事角度来阐述这些问题,对于希特勒的政治考虑并不是十分清晰。 包括:1939年入侵波兰的军事原因。波兰对德国的军事威胁和德国解除西部战线的后顾之忧。 1940年发动西...
最高层面的不确定性,这是一切奇袭的根本必要条件。他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仍然固执己见的抱怨领袖。这不能说他不懂政治,只能说他只是一个军人。优秀且固执的,在某种情况下,甚至略显傲慢。这似乎是普鲁士军队中,将军阶层固有的传统。在领袖和将军们中间应该有一种中介机构作为缓冲。我不知道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是怎么运作的,在此一点上,做的似乎并不是很好。这一点,领袖本人负有责任。
评分高二同学借我读的 当时自己的意识形态倾向 思想立场各个方面都尚没有完全形成 但也基本为日后的成型铺好了道路 另外当时读完全书唯一的印象就是初闻俄杂的暴行 结合当时高中历史课有限的知识让我知道 和这群畜生为伍的结果就是给国家与人民带来万劫不复的灾难
评分作者站在军事人员的角度上回忆并分析了二战德国的陆军表现。对希特勒的评价很有意思。对东线作战充满遗憾。曼施泰因分析很严密,有点做数学题样的。
评分本书是了解1945年前欧洲战况发展进程的极佳读物,尤其对于德国军事指挥体系有深刻揭示,对于了解希特勒本人的军事思想及人格更具权威性。 对于军迷来说,本书应是必读书籍;对于交易员来说,本书更是必读书籍。
评分评价希特勒想做拿破仑,只能容许奴才在他下面,却缺乏拿破仑一样的军事经验和天才。德军也好苏军也好指挥官们都不能尽情发挥。时过境迁,苏德将帅在回忆录里还彼此贬损对方战术,攻击对方残酷暴虐。写道儿子战死时说“每个军人都应该准备战死沙场”。可是几百万强征入伍的人们凭什么做出牺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