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熙,1933年生,河北玉田人。当代作家。曾任小学教师、报社记者。1956年开始专业创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劳改农场、矿山做工。1978年重返文坛。曾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50年发表处女作,1955年出版第一部散文小说集《七月雨》;1956年至195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曙光升起的早晨》和长篇小说《南河春晓》。1978年重返文坛,《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获全国一、二、四届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北国草》在全国和北京获得优秀文学奖;《断桥》获优秀文学作品畅销奖;电影剧本《第十个弹孔》获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根据其小说《伴听》改编的电影《聊聊》获大学生电影节奖;长篇小说《裸雪》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奖。1995年《从维熙文集》八卷问世。1999年作者回眸右派劳改生活的长篇纪实作品《走向混沌》三部曲出版,并多次再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至2010年底,共出版著作62部(包括在港台地区出版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韩和塞尔维亚语在国外出版。
《走向混沌三部曲(增补版)》分为忆混沌之初;梦断“桃花源”;离离“原上草”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反右回忆录;劳改队纪事;在昔日乾隆帝狩猎的行宫旁;初识冰冻的汾河;天堂与地狱相隔并不遥远等。
本以为会被黑暗和苦难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出乎意料,丛维熙的右派生涯并没有被描绘得黑暗中伸手不见五指,不单单以自己的强烈的憎恶吞噬掉二十年的劳改岁月,这是我读这本书时最佩服的。 就像书里说的,有善无恶或者有恶无善,都构不成这个社会的总体。 不刻意贬低环境,也不刻...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这本书是我一口气看完的,历史通过当事人的淡淡口述向我们展现了它的荒谬和绝望。反右运动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痛处,而丛维熙也不过是右派中的小小一人而已。 同样是右派,有的人写回忆录不免情绪过于激烈,反致影响了正常判断。但一个人遭到如此悲惨的命运,被剥夺了原有...
用近一个月时间,终于把这本四十一万字,讲述作者从反右派运动到文革结束近二十年劳改血泪史看完。想起邓小平对文革后伤痕文学作家的一句评价:“哭哭啼啼,没有出息。”这本书显然不是小平同志的嘲笑对象,作者从还原真实生活和人物出发,有很强史料价值,作为亲历历史,进档案馆都不为过。 另一方面,作者感性思维太强烈,一直谈感受,讲感情,但他说的这些东西又被所处的时代牢牢禁锢住,限制了这本书成为更高级的存在。 或许,是苛求了吧。
评分我钦佩他的勇气 写出这些文字的勇气。读过才能理解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勇气。
评分深受触动
评分或是受体制和立场所限,一些话讲的堂皇或模糊,但仍不失为宝贵的时代记录。特别是对体制内的善和知识分子群体内的恶均未回避,免于了沦为偏狭的宣传品。
评分每一个文人、有思想的人都应该了解那段非人的对待,那段对知识的恐慌。知道说中国有那么十几年,是暗无天日,透不过气来的。leader并非都是正确的。我想我不能说太多,我只说一句:“这本书看一半那会,我站在办公室里对着室外的国旗唱起了国歌,很难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