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本书为唐鲁孙作品集的第十一册。
唐鲁孙,本名葆森,字鲁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为满族镶红旗后裔,他的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并选入宫侍奉光绪,为珍妃、瑾妃。唐鲁孙是珍、瑾二妃的侄孙,他七八岁的时候,进宫向瑾太妃叩拜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
唐鲁孙先后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后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大江南北,先后客居武汉、上海、泰州、扬州等地。1973年,唐鲁孙退休后专事写作,1985年病逝于台湾。唐鲁孙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有民俗学家之名。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人”。
曾经,“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而作者唐鲁孙凭借其先天和后天的“吃货”本领,借助本书上演了一出“舌尖上的民国”: 1.从地理纬度谈吃:(1)首都:北京菜以烤鸭最出名,包罗各地饮食口味;(2)黄河流域:以山东菜最出名,讲究排场,用料奢侈,工艺复杂,口味偏...
评分涨了不少见识,有助于提升审美情趣,对于美食的审美。哈哈 一部不可多得的床头闲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好多生字生词,虽然都是中国人,就是有种时代的距离感在面前。对于近代中国及以前的生活杂学缺乏了解,也缺乏了解的途径。这本书恰好真实地反映了那段逝去的岁月,很宝...
评分从偶然间读到这本《唐鲁孙谈吃》,被老先生丰富的阅历和诙谐的文风所打动,到一发而不可收拾,把这个系列全部搜罗读完。中间的过程虽然有些曲折,但书中所谈到的那些珍馐美馔、民俗掌故、宫闱秘史也的确引人入胜,让人乐在其中。因此,写下这一小段文字,权当是对这一套书的小...
评分曾经,“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而作者唐鲁孙凭借其先天和后天的“吃货”本领,借助本书上演了一出“舌尖上的民国”: 1.从地理纬度谈吃:(1)首都:北京菜以烤鸭最出名,包罗各地饮食口味;(2)黄河流域:以山东菜最出名,讲究排场,用料奢侈,工艺复杂,口味偏...
评分唐鲁孙是珍妃的侄孙,家学渊源其来自有——关键是,他吃了,还会欣赏;叫好了,还能记住。隔了几十来年,退休后回忆起哪一年在国内(他1946年去的台湾——得亏去了)哪个城市哪条街的哪家店吃了哪位厨师做的哪道拿手菜,还是门儿清!纵然可以归结于他“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过干瘾,反正都吃不到,倒是想自己做做哈哈
评分过干瘾,反正都吃不到,倒是想自己做做哈哈
评分见不到了吃不到了的旧时风物
评分写美食记里面觉得吃得最多最精道的人
评分唐鲁孙世泽名门之后,不似汪曾祺乡野笔恣(除吃,还能跑警报),重在掌故讲究(老北平那一套,他是旗人)。 唐鲁孙写得的确是吃,但玩的是应酬交游,讲究合矩,博闻强记这一路。汪曾祺写的是馋,走的是青菜茨菇,酒菜羁旅,饱肚解馋这一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