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2002年新一版一刷,譯者管韻鈴,叢書號不變,仍為新潮文庫37
《逃避自由》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埃里希·弗洛姆的代表之作,一本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切入点剖析极权主义和批判现代社会的惊世力作,与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并称为反极权主义三大经典著作。如果想要了解这位一生致力于批判现代工业社会的...
评分弗罗姆的的这本是很有启发性的,他的关注点非常吸引人,自由。一谈到自由,很容易联想到的是鸟儿在空中的翱翔,又或者鱼儿在深水里的畅游,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不正是每个人都期待的吗?然而弗罗姆却用“逃避自由”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观点来表达他对自由的理解。 ...
评分这本书主要是从欧洲历史着眼。人在文艺复兴以前的社会中(主要是指中世纪)缺乏自由,但却处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中。社会虽然严格的规定了每个人的社会身分和地位,不许越雷池半步,但同时也给余个人以保障和安全感,使人不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参考封建时代或改革开放前...
评分作者艾里希.弗洛姆在该书中阐述了两战时期社会政治现象,并利用了心理学的方法来讲解孤独与自由的联系及逃避自由的心理。作者文中逃避的自由是属于“积极自由”(即人自由地发展)。作者写此书时处于二战时的德国。法西斯主义在当时民主自由的欧洲国家产生,并吸收了许多民众。...
自由原本是不存在,教会的存在让我们有了自由的意识。但是脱离了团体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就好像亚当夏娃吃下禁果一般,无法再回去了。这便是自由的代价。德国的二战是在最民主的法律下发生的。自由的思考和独裁的行动,历史见证了二战也见证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评分前现代社会中的人虽然没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自由,但他们在封闭的社会空间中有固定的位置,人们和自然紧紧相连。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个人摆脱了经济及政治纽带的束缚,但同时也摆脱了曾给他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那些纽带。失去了在社会中的固定位置的个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于是他被个人的孤独感、微不足道感和无能为力感所淹没。切断了始发纽带的个人在现代社会中为了克服孤独会形成权威主义人格,或者通过消弭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的方式来克服孤独(趋同)。作者认为前者的逃避机制在纳粹主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后者的机制则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有所体现。作者鼓励现代人去追求一种积极自由,也就是要实现自我,要通过一种自发性的创造与爱去克服孤独,同时也不用牺牲自我的完整性。一般来说,艺术家、孩子是最有可能进行自发行为的群体。
评分因为先看了较后写成的《为自己的人》,觉得看了那本以后,就不用看这本了。《为》是这一本更深入、更系统的总结。
评分寂寞與自由
评分前现代社会中的人虽然没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自由,但他们在封闭的社会空间中有固定的位置,人们和自然紧紧相连。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个人摆脱了经济及政治纽带的束缚,但同时也摆脱了曾给他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那些纽带。失去了在社会中的固定位置的个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于是他被个人的孤独感、微不足道感和无能为力感所淹没。切断了始发纽带的个人在现代社会中为了克服孤独会形成权威主义人格,或者通过消弭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的方式来克服孤独(趋同)。作者认为前者的逃避机制在纳粹主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后者的机制则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有所体现。作者鼓励现代人去追求一种积极自由,也就是要实现自我,要通过一种自发性的创造与爱去克服孤独,同时也不用牺牲自我的完整性。一般来说,艺术家、孩子是最有可能进行自发行为的群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