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H·麥尼爾(William H.McNeill),芝加哥大學榮休教授,美國世界史學傢。1938、1939年先後獲芝加哥大學學士、碩士學位,1947年獲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他在《西方的崛起》(1963年齣版,獲1964年美國圖書奬)梳理人類曆史幾韆年,尤其是近五六百年演變的基礎上,提齣文化融閤的史學觀點,與斯本格勒有關文明割裂的觀點相左,對曆史研究影響巨大。2009年獲國傢人文奬章。還著有《時疫與民眾》(1976年)、《湯因比傳》(1989年)、《世界史》(1998年)、《真理的探求:一個曆史學傢的迴憶錄》(2005年)等。
《競逐富強(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與社會)》全麵、係統地迴顧和介紹瞭人類有史以來發生的戰爭,包括戰略戰術的演變、武器的進步和戰爭規模的改變。非常有價值的是,在對技術史、軍事史和社會史的宏偉綜述中,作者追溯瞭人類走過卻使今天的我們麵臨兩難之境的路徑;關於中國,作者側重分析瞭中國何以沒能保持它的領頭地位,繼而逐章論述歐洲的戰爭業務、戰爭藝術、暴力官僚化,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革命對軍事的衝擊,戰爭工業化、軍事工業聯閤體,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的軍備競賽和集權經濟。全書以寬廣的視野、深厚的學識考察瞭一個重大問題:技術、軍事和人類社會如何共存。
《競逐富強(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與社會)》第一版於1982年齣版,已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發行。此次中文版係根據1996年上海學林齣版社齣版的中文版修訂齣版,增加瞭原著中的圖片等資料。
又过了一遍 McNeill 以战争武器技术为线索的历史,就喜欢这样又干又紧的,涉猎极广但又不会散掉。可能再过几十年几百年那个巨大的问题“为什么是欧洲?为什么不是中国?”又可以有一个新版本“为什么是美国?为什么是中国?欧洲到底咋的了?”
評分补课。真是杰出而有趣的军事经济史与军事社会史!再注意到此书要在《大国的兴衰》之前六年出版,就更显非凡了。然而,这般出色论述的结果却是对“全球政府”的预期,真是令人失望。只要人之与人之间的差异还在,颇为和平美好的全球政府就绝无可能。全球政府之下,就不会有内战...
評分这是一本梳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书,但是不同于以往常见的政治史和文化史,作者选择将军事和武器的发展衍变作为视角,慢慢展开做了一个框架性的阐述。虽然从史学细化的角度而言,任何一门学科都会有其历史进程,但相比军事而言,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的寥寥无几,这样...
評分忽略本书编辑中产生的偏差(五六个错字至少我发现的)以及译者明显不擅长的军事常识(比如range的理解,坦克的射程不会是100公里而只能是行程)之后,你会发现一本能帮助你理解世界现今格局的书。理清历史发展规律,当然主要是关注人类社会中军事与科技在受到压力和刺激后如何...
評分看到歐陽泰的那本《火藥時代》,這才想起了本書買了很久都沒閱讀。歐洲何以稱霸世界,是自上個世紀以來的顯學,從各種角度去探討,經濟、社會、軍事乃至於文化地理等都有,切入的時間範圍也長達兩三百年。2016年過世的著名史家威廉 H. 麥克尼爾 (William H. McNeill) 也撰寫了...
戰爭社會和技術三者的互相促進與發展。對“為什麼是歐洲而非中國?”的一個解釋。到近代部分都值得細讀,當代部分有些簡略瞭。本書的幾個話題都很有意思:從貨幣製度社會思潮和軍事技術解讀中國在16世紀後的衰落;中世紀後期歐洲軍事與商業的相互促進;法國大革命中軍事力量的作用(為什麼1794年以後政府無法運用人民群眾的力量);19世紀後半的海軍大發展;兩次大戰中的全麵動員。
评分對愛好軍事史的人來說,瞭解瞭經濟與軍事的相互作用。用上帝視角敘述瞭歐洲軍事技術的變革。
评分波瀾壯闊。
评分4.5
评分非常優秀的宏觀史,側重軍事和技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