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完全有资格成为那些刚出道的文化记者的教科书。它将教会他们如何提问,如何从一大堆杂乱的印象中提炼出最传神的细节嵌在报道里边,如何将一个高深的、现代或者后现代的学者或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神采飞扬地、通俗易懂地传递给普通读者,而且,我相信,它也会让那些书斋里的“ 专家型”读者感到大快朵颐.发出类似于“深得我心“的感叹。
阅读出色的访谈录,是个很享受的过程。即便不是亲历亲为,但与出色大脑的沟通,有文字足矣。 序中有一段其实把这本书的核心给概括了:如果是一家娱乐小报的记者去采访林怀民,用一大堆傻瓜问题令他瞠目结舌,他就绝对不会说出这么一段特别紧贴他的“身段”的话来:他不会说到...
评分在看《艺术不是惟一的方式》时,大多说到走进艺术的起初因为生命的诉求,是一种救赎。郑钧的访谈中的生活状态是我最不苟同的,但他说到艺术家的状态描述的很对。“艺术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也是最悲惨的人。这种职业病就是不得不放大你的神经,你不敏感的话,就不会成为艺术...
评分在看《艺术不是惟一的方式》时,大多说到走进艺术的起初因为生命的诉求,是一种救赎。郑钧的访谈中的生活状态是我最不苟同的,但他说到艺术家的状态描述的很对。“艺术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也是最悲惨的人。这种职业病就是不得不放大你的神经,你不敏感的话,就不会成为艺术...
评分在看《艺术不是惟一的方式》时,大多说到走进艺术的起初因为生命的诉求,是一种救赎。郑钧的访谈中的生活状态是我最不苟同的,但他说到艺术家的状态描述的很对。“艺术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也是最悲惨的人。这种职业病就是不得不放大你的神经,你不敏感的话,就不会成为艺术...
评分我越来越觉得,创作是多么的不必要。艺术家的精彩不在他们的作品,扪心自问,他们的作品,是否真的让你洞察?感动?疼痛?震撼?碰巧,会有一些,但瞬间即逝。内心有多少成分,是因为这样的接触让自己觉得更高级。 艺术家的作品只是一个句号,根本不是他们想象的是一种媒介。比...
耽溺
评分其实没看完
评分王寅挺好的 好记者本应是个好作家
评分看再多这种又如何
评分要让对方说出有质地的答复,首先自己要能提出够水平的问题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